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金融与投资 详情

农业保险何以“双精准”?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赵天浩
  • 作者:文宇阳
  • 2025-01-09 09:19:10

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不断扩大,保险产品不断丰富,保险质量明显提高,服务农户覆盖面持续拓展,在农产品稳产保供、保障农民收益方面作出了一定贡献。

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农业保险的实际效果与农户真实需求和保障期望还存在一定“温差”。其中,随着农业经营主体对高质量的农业保险需求不断提升,承保理赔不精准的问题影响了投保农户获得感和农业保险功能作用的发挥。

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庹国柱认为,实现农业保险精准投保和精准理赔才能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获得感,才能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强农惠农富农作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服务现代化农业强国建设。


农业保险“双精准”难在哪儿?

  ——投保时数据不完整,理赔时依据不明确

  在实际承保过程中被保种植面积确认一直是一个难题。相关面积数据主要有确权数据、“三调”数据、统计部门数据、农业部门数据、财政部门数据等,在承保过程中经常遇到标准和参照系不统一的情况。庹国柱在调研时发现,某村保险合同载明承保面积1500亩,但根据相关部门统计,该村总耕地面积为1200亩,最终通过遥感卫星测量实际耕地面积为1400亩。数据版本不同,为保险的承保精准性增添了难度。同时,随着城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闲置土地被流转到种植大户手中,导致投保户具体耕作面积难以确定。

  如果说种植业的投保面积不精准是由于统计口径不一致,那么养殖业承保的不精准则来自其与生俱来的动态性。以养猪为例,每年承保期一般在年初,标的按照存栏数乘以2.2(或2.5)作为保费计算的基础,母猪一年生2至3窝,每窝产8至12头仔猪,承保的数量与饲养量无法精准匹配。

  精准理赔依赖于精准定损,但精准定损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在部分损失的情况下精准难度更大。庹国柱表示,现行农业保险的承保理赔规则是按户投保、按村签单,只有种植大户单独签单。即使全村所有播种面积均承保,但在分户面积不精准的条件下,精准理赔就难以达到。同时,地块分散导致“定损到户”难以实施,零星受灾,灾情不重时,保险公司很少现场勘察定损,多数情况通过网络定损。灾情较重的情况下,保险公司才会人工入户查勘定损,通常按照《农业保险条例》规定抽样定损,这种抽样即使技术规范上无瑕疵,但对于受灾区域的所有农户来说,都只能根据抽样定损结果平均赔付,但不可能精准到每一个地块。


农业保险“双精准”发挥什么作用?

  ——农业生产的“稳定器”,应对自然灾害的“避风港”

  农业保险的精准承保与精准理赔,旨在解决农业保险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承保理赔不精准、理赔程序复杂、定损标准模糊不清、赔付周期冗长等问题,以确保农业保险能够切实发挥其风险防护的作用,使补贴资金能够精准、高效地流向真正亟需风险保障的农户与农业项目。

  农业保险在护航农业生产方面发挥的作用是多重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庹国柱认为,农业保险保障了农户能够在自然灾害,特别是特大灾害中保存再生产能力。其次,给予农业收入在家庭经济中占比较大的农户一定生活保障,有助于提升农户的再生产意愿。

  除了提供“真金白银”的保障以外,农业保险还有一定的风险预期管理能力。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赵元凤认为,风险得以对冲,农民对风险预期就会发生变化,就敢于投入更多先进的生产要素,如采取新技术、新品种、社会化服务等,提升粮食单产、扩大生产规模。因此即使在土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也能通过提升单产实现粮食总产增加,从而实现稳粮增粮、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总体来看,我国的农业保险在种粮方面体现出来的风险保障效益,以及农民风险预期改变而带来的粮食产量和收入增长的作用十分显著。


农业保险“双精准”该怎么做?

  ——政策引导、技术支持双轮驱动精准承保理赔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做到应赔尽赔。根据中央一号文件要求,2024年11月,金融监管总局、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联合推出《关于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等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促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进一步部署。

  《通知》从强化投保精准性管理、完善理赔机制和标准、严格应收保费管理、夯实条款费率管理等十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通知》要求,保险公司应加强承保信息精准性管理,抽查验标要精准到地块并留存相关资料备查,对于规模经营主体投保类业务,确保保险标的精准到地块。各地农业农村和林草部门应协助保险公司做好流转情况核实工作。因地制宜制定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实施规范,提升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可操作性。

  要实现农业保险“双精准”,《通知》提出应当提升农业保险科技水平,鼓励科技赋能农业保险。其中明确指出,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进无人机、遥感、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应用,加快标准化建设,提升承保理赔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持续推进农业保险业务线上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推广承保理赔信息线上告知、公示及查询,保障农户知情权,改善农户投保理赔体验。支持农业农村、林草、气象等部门与保险公司加强科技攻关,深化数据融合,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张峭认为,保险公司应推进物联网、遥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在农业保险上的应用,鼓励相关机构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支持农业保险科技企业发展。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此前发布的《保险业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蓝皮书(2024)》显示,2023年,保险公司在科技应用方面累计投入资金近2.25亿元,主要用于空间信息技术、AI识别、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应用,构建农业生产、风险信息数据共享平台。

  “与其他保险市场不同,农业保险还蕴含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张力,在科技赋能农业保险的助推下,农业保险能让种植户、保险公司等多方受益,目前看来仍然属于蓝海市场。”中华财险副总经理李友意认为,未来,农业保险将向数字化转型。农业保险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直以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经济深度融合为主攻方向,全面推进农业保险数字化转型升级,要加快数字技术的应用及场景的搭建,提供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农业保险服务,尤其是通过数字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能力。

  上述专家提出,要逐步健全保障体系,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农业保险在保障范围、保障程度、保障类型等维度都将实现拓展延伸,如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可以为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大户等定制开发保障更为全面的专属产品;从服务农业产业链角度,推进农业保险向全面风险保障转变,在传统政策险保障基础上,创新更多产量保险、收入保险、指数保险等产品,保障链条也可从农业生产向播种、收获、运输等领域延展,以持续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深度和广度。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文宇阳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