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社会 详情

浙江大学团队联合多家机构在《自然—食品》发布农食系统转型研究成果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葛羚羚
  • 作者:董家琛 蔡浩等
  • 2025-02-20 16:04:34

近日,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汪笑溪团队联合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PIK)、牛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机构,在《自然—食品》发表题为《中国农业食物系统转型的综合方案揭示社会与环境协同效益》的研究成果,量化了中国农业食物系统可持续转型的路径及其对健康、环境和社会经济的深远影响。

过去数十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农业食物系统的结构性转变,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转向高蛋白、多样化的膳食模式。数亿人摆脱了饥饿,但也带来了温室气体排放加剧、农业面源污染频发、居民营养不良与肥胖双重负担、农业GDP占比下降与资源浪费并存等挑战,威胁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研究表明,若不采取干预措施,到2050年,与膳食相关的过早死亡将造成每年高达1.09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占GDP的2%。

汪笑溪团队通过构建模型模拟了延续当前趋势的“基准情景”与实施可持续转型的“综合路径情景”,结果显示,通过调整膳食结构、减少食物浪费、优化农业生产技术等综合措施,到2050年可实现健康、环境、社会经济改善等协同效益。

研究强调,单一政策难以应对农业食物系统的复杂性。例如,仅依赖温室气体定价征收排放税,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而单纯推广健康膳食可能忽视环境成本。汪笑溪团队提出包括农业生产端、消费端、政策支持在内的“协同治理”框架。

“我们研究了多种措施的联合影响,揭示了在中国农业食物系统转型过程中,单独追求公共健康、环境可持续性和生计改善战略时,可能存在的权衡取舍。采用综合且协调的策略,以有效应对中国食物系统中错综复杂的社会与环境问题挑战,达成系统中的最大化共同效益并最小化权衡。”汪笑溪说,“减少食物浪费和推动健康膳食是无需过多权衡的‘低遗憾选项’,既能缓解资源压力,又能改善全民健康水平。”

该研究成果说明中国农业食物系统研究已迈入跨学科、系统化的新阶段,不仅为中国农业食物系统转型提供了路线图,也为全球发展中国家应对类似挑战贡献了经验。研究提出的“三重红利”路径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高度契合,尤其在减少贫困、保障粮食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具有示范意义。

未来,团队计划进一步扩展指标体系,纳入更多区域数据,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地方实践,为乡村振兴与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者:蔡浩 宣佳琦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董家琛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