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李梅:青春扎根热土 担当书写芳华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李婧
  • 作者:刘久锋 刘佳兴
  • 2025-02-21 17:05:01

“正是党的关心关爱,扶贫干部们真心实意的帮助,让我得以完成学业,家庭摆脱贫困,我必将做温暖的传递者,温暖和帮助更多的人。”这是贵州省望谟县乐元镇选调生李梅入党志愿书上的铮铮誓言。

2021年,刚大学毕业的李梅放弃了贵阳市某国企高薪工作,通过贵州省选调生考试到贵州省望谟县乐元镇工作。在基层工作的这几年,她从一个不懂农业的“愣头青”变成了“百事通”,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李梅的成长之路并不平坦。她的父亲在她小学六年级时被确诊为尿毒症,高昂的治疗费用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困境。面对生活的重压,李梅一度感到迷茫和无助。然而,党和政府的帮扶政策如同一束光,照亮了这个家庭的未来。

“那时候,政府的医疗救助政策让我们家渡过了难关,基层干部的真情帮扶让我感受到了温暖。”李梅回忆说,正是这段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也让她在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学成归来,定要反哺这片土地,帮助更多像她一样需要帮助的人。

初到乐元镇,李梅被分配到平朗村担任主任助理。

“刚到平朗村担任主任助理时,我很不习惯。”李梅说,物质上的困难我都能克服,真正让我烦恼的是乡亲们不认可我,而我又没基层工作经验,不知从哪里入手。

平朗村党支部书记王自强和李梅说:“要赢得村民的信任和支持,就必须从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入手。”

为了得到村民的认可,李梅以“小学生”的姿态拜群众为师,白天走村串户记录民生痛点,夜晚整理台账谋划解决方案。

平朗村的基础设施薄弱,村民的生活环境亟待改善。李梅了解相关情况后,主动到镇上进行汇报,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推动村里安装了215盏太阳能路灯,照亮了乡间夜路;修建了3个公厕,为村民提供了更加卫生和便利的生活条件;设置了11个垃圾分类箱,规范了人居环境……“当看到乡亲们享受到国家好政策,过上了更加幸福的日子,我也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成就感。”李梅说。

“自己淋过雨,总想为别人撑伞。”李梅对困难群众有着特殊的情感共鸣。李梅深知,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因此,李梅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在李梅包保的农户中,黄祖生户特别让李梅牵挂,黄祖生家三口人,儿子常年在外务工,老父亲年过六旬,不仅要承担护林员的工作,还要照顾自己身患残疾的弟弟。初次走访了解到黄祖生家情况后,李梅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为了让黄祖生家有更稳定的收入来源,李梅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申请产业扶持资金,帮助他家发展庭院经济进行养牛、养猪,此外,还积极到镇上为他们申请特困护理费,外出务工补贴等。

在李梅的帮助下,这户人家不仅收入增加了,房子也加盖了二层,日子越过越有盼头。每次走访,黄祖生一句朴实的“来家吃饭”就道尽了满怀的感激和喜爱。

到村任职期满后,李梅回到乐元镇平安办工作。

在平安办工作期间,对基层工作感悟和坚定扎根基层的决心又深了一分。面对“东家长、李家短”的邻里纠纷,复杂的婚恋纠纷等,李梅探索出“婚恋纠纷排、解、稳、访”四步闭环工作法获黔西南州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即倾听诉求以寻症结、换位思考以求共识、联动资源以解难题。

在化解一起“民转刑”风险的婚恋纠纷时,李梅多次上门与当事人面对面沟通,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安抚双方情绪,从日常对话中寻求化解突破口,积极为当事人申请各项保护和帮助,通过半年坚持不懈努力,成功将风险扼杀在萌芽,为当事双方争取到一个圆满的结局。

“真的,太谢谢你了。”

“每一次调解成功后群众拉着我的手感谢时,我都觉得自己身上的责任感又重了几分。”李梅说。

李梅的故事是新时代青年扎根基层、报效祖国的生动写照。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担当、什么是感恩、什么是青春。正如她所说:“只要心中有梦,脚下有路,就一定能够在基层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刘佳兴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