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果落地生“金” 串起绿色产业链 ——首届沙棘大健康产业峰会暨专家论坛在阜新召开

2025-02-24 10:37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李婧 作者:于险峰 陈楠

2月22日,首届沙棘大健康产业峰会暨专家论坛在辽宁省阜新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800余位代表齐聚一堂,以“棘合力量谋大业 全民健康中国行”为主题,共商沙棘产业高质量发展大计,探索沙棘由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新路径。

生态与健康双轮驱动 小浆果承载大战略

“沙棘防风固沙的生态价值与药用价值的双重属性,使其成为‘健康中国’与‘美丽中国’战略的交汇点。”国家林草局荒漠司原副司长、中国治沙学会副会长兼沙棘专委会主任胡培兴指出,沙棘正在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样本。数据显示,我国现有沙棘林面积达1910.44万亩,形成横跨西北、华北、东北的生态屏障体系,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振兴、增进民生福祉的优良树种资源。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吕荣森研究员现场揭示了沙棘的“双重基因”:沙棘果实的维生素C含量是猕猴桃的2.5倍,黄酮类物质对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效果显著,其抗氧化能力可延缓衰老、修复细胞;其根系固氮能力是大豆的2倍,可以很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傅建熙教授以视频连线的形式参与了此次大会,对沙棘研究的产业化历程进行了回顾,并强调沙棘对绿色生态和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由傅建熙教授首创的“三溶剂提取法”将沙棘黄酮提取率提升至99%;“超音流化床破壳技术”攻克花粉吸收难题,活性留存率国际领先。

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阜新模式树行业标杆

“沙棘林不仅为科尔沁沙地筑起绿色屏障,更成为当地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阜新市副市长杨枫在致辞中表示。辽宁在全国沙棘产业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而阜新则是这片主产区中的核心地带,近年来践行“两山”理念成果显著,通过多年深耕,已培育出“辽阜1号”“状元黄”“深秋红”等大果无刺沙棘品种,形成从种苗繁育、规模种植到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

在阜新沙棘产业跨越式发展进程中,以辽宁东宁药业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发挥了关键作用。目前,辽宁东宁药业已构建起“产学研用”创新体系,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成立沙棘研究院,并与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长期合作,攻克超临界萃取、活性成分定向提取等12项核心技术。其首创的“农户种树-企业收果-碳汇变现”模式,将生态效益直接转化为农民收益,在沙棘果丰收季,按枝条果采摘费每公斤1.5元计算,人均每天采摘150至200公斤,日收入可达300元左右。

全产业链布局加速 亿级市场蓄势待发

大会期间,多项重大合作项目落地生根。与会企业联合相关部门代表签署了《产学研用四位一体战略协议》,宣布将共建占地300亩的全国最大沙棘产业园区,涵盖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展示中心等功能区,未来将拓展沙棘在抗癌、抗病毒等前沿领域的应用,预计年产值突破30亿元,带动10万亩种植基地建设,创造就业岗位2000余个,对加速阜新经济转型、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民致富起到积极作用。

为打通沙棘制品流通“最后一公里”,大会同步启动“健康中国行”电商平台计划。该平台将依托大数据与私域流量,实现沙棘制品从田间到药房、从实验室到家庭的精准触达。消费者可通过一键下单,获取溯源清晰的优质产品,同时享受在线健康咨询、个性化养生方案等服务。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随着《“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沙棘作为生态经济型树种的战略地位将持续提升,沙棘产业正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此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沙棘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沙棘,这个曾经默默守护北疆生态的小浆果,正在科技赋能与模式创新中焕发新生,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健康中国战略写下生动注脚。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于险峰 陈楠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