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正逢春耕农忙时节,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及国家科技特派团蚕桑组成员赵卫国、钱荷英、张业顺和罗平等,深入广西忻城县的偏远山村,开展了一场为期4天的“忻城县2025年蚕桑组高质高产促增收春耕科技服务活动”。此次活动覆盖了北更乡、遂意乡、红渡镇等多个蚕桑主产乡镇,旨在通过科技服务推动蚕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活动期间,特派团成员不畏艰辛,翻山越岭走进了多个村屯。他们在村委课堂和桑园蚕房内,围绕“桑园春季管理”和“养蚕技术及蚕病综合防控”等关键技术,为当地蚕农展开了集中培训。据统计,参与培训的蚕农超过250人,他们对新技术、新知识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面对蚕农们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桑树伐条后成批死亡、桑树断梢”以及“蚕儿脓病频发、蚕儿越养越小”等问题,专家团队耐心细致地进行了答疑解惑,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专家们还深入桑园进行实地勘察,针对桑树死亡的原因开出了“诊断书”,为蚕农们提供了精准的技术支持。
在北更乡大山深处的加兰村,一位61岁的蚕农大姐正忙着给自家的桑园施肥。她通过养蚕不仅为家庭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还为老伴看病提供了经济保障。据统计,忻城县蚕桑从业者中,妇女占比超过65%,60岁以上老人占30%。蚕桑产业已成为当地留守群体增收的重要渠道,被誉为“铁杆庄稼”。科技特派团组长罗平感慨地说:“蚕房承载着许多家庭的梦想和希望,他们必须用科技守护这份梦想。”
近年来,忻城县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蚕桑产业。目前,全县桑园面积稳定在25.4万亩以上,年鲜茧产量突破4万吨。蚕桑已成为忻城县覆盖面最广的重要支柱产业。此次科技服务活动中,特派团还重点推广了宽窄行种植模式、微耕机械浅耕、桑园以虫治虫生物防控、桑枝条粉碎还田等多项新技术。这些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将为忻城县的蚕桑产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智能催青室、自动化上蔟、方格簇等产品与技术的推广,忻城县的蚕茧优质率预计将得到显著提升。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预计2025年全县蚕茧优质率将提升至85%,这将带动户均增收上千元。
在此次春耕科技服务活动中,国家科技特派团不仅为忻城县的蚕农们带来了实用的技术和知识,更增强了他们发展蚕桑产业的信心。科技的力量在这片曾被石山束缚的土地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让古老的蚕桑业焕发新生,为乡村振兴贡献着重要力量。
作者:孙红杰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