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九色鹿,象征中国悠久的文化,这是高铁、火箭和天安门、东方明珠,这些元素都是我国在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的代表性成就。”在甘肃兰州市七里河区杨树珍剪纸工作室,47岁的区级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树珍指着一件特殊的剪纸作品,仔细地向记者讲解,“这是剪纸汉服,我给这个作品取名叫《腾飞的中国》。”与寻常的剪纸作品不同,眼前这幅作品被设计成类似于汉服的样式,模特可以将剪纸“穿”在身上,将作品立体地呈现出来。
“剪纸汉服”的灵感来源于杨树珍几年前参加的一场旗袍走秀。旗袍上的精美刺绣和充满东方美的模特们给杨树珍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当时就想,如果把剪纸元素融合在旗袍上,也办一场这样的走秀,那效果一定很好。”杨树珍回忆道,她先后尝试了几种剪裁方法,发现做旗袍对她来说难度很大,在网上浏览了一些服装走秀类视频后,杨树珍认为汉服或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现在很多汉服被设计成很宽松的板型,它和旗袍相比好做一些,衣服后面有很长的拖尾,也可以呈现更多剪纸元素。实践证明,做出来的效果确实也很好。”杨树珍笑着说。
“你能看出来剪纸汉服上的镂空效果是怎么做到的吗?”杨树珍指着另一件总长5米的剪纸汉服作品《戏韵华裳》问道。记者走到模特身边仔细欣赏这件融合了敦煌元素、戏曲元素的剪纸作品:汉服拖尾上穆桂英的形象栩栩如生,领口的卷草纹图案随着模特的动作轻轻摆动,镂空的设计增加了观赏度的同时,也更便于模特穿在身上。“你看到的作品实际上有两层。”杨树珍解释说,“我们先用植绒布把图案剪好,再贴在白色的马丁布上,植绒布给人感觉毛茸茸的,剪出来的图案更加立体生动,再加上底层的马丁布,这样在视觉上就形成了镂空效果。”
去年年底,杨树珍和工作室的成员们共同创作5米剪纸汉服的视频在网络上引起了很多人关注。“很有创意!”“剪纸作品还能穿在身上,太美了。”网友的留言让杨树珍和同事们备受鼓舞。“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感受到剪纸这项非遗的魅力,从没想到我能把爱好变成一件这么美好的事。”谈起剪纸带给自己的满足感,杨树珍十分感谢几年前自己的坚持。
图为杨淑珍在展示她的剪纸汉服作品。受访者供图
杨树珍的家乡在兰州市七里河区阿干镇,在她的记忆中,母亲只要拿起剪刀,便能给家人做出美观大方的衣服,拿起红纸就能剪出个精致的小老虎、小狮子。耳濡目染下,杨树珍从小也会剪纸,“一拿起剪刀剪纸,我就觉得心里很平静,脑子里就能想到各种图案。”长大后,杨树珍忙于工作,似乎和剪纸越走越远。一直到2019年,杨树珍的孩子们都长大了,她觉得是时候重拾剪纸,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了。在网络上报名了剪纸培训班后,杨树珍还进入甘肃省工艺美术协会继续学习剪纸,“我还买了一些剪纸的书,每天都在琢磨怎么剪,完全沉浸在剪纸的世界里。”
蛇年春节期间,国产动漫《哪吒2》爆火,杨树珍在朋友圈分享了一幅哪吒的剪纸作品,得到了很多朋友的点赞。“在和我的孩子交流时,我发现孩子们喜欢的元素和我们这一代人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谈起剪纸的内容创新,杨树珍说自己很早就开始思考如何引起年轻人的注意。“比如我女儿就很喜欢二次元,她看到传统的剪纸作品也会觉得很好,但并不会关注剪纸背后的文化内涵。”杨树珍拿起一个动漫角色剪纸说,“但是如果剪纸的内容是年轻人喜欢的,那他们就会追问作品是怎么剪出来的,如何设计等,从而对剪纸感兴趣。而这些融合工作都是我们需要努力去做的,这样才能让年轻人看到希望,我们的手艺和文化也才能传承下去。”
上个月,杨树珍受邀参加五泉山公园的主题文化活动。活动现场,她穿着《腾飞的中国》剪纸汉服作品,张开双臂,自信地向所有游客展示剪纸的魅力。活动结束后,杨树珍激动地在朋友圈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在灵动的指尖下,红纸仿若被赋予生命,绽出绚烂的花。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剪出山川湖海,剪出市井万象。”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陈银银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