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人物 详情

代表委员的“田坎足迹” | 刘建明:实干为笔擘画振兴图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杨晰然
  • 作者:方堃
  • 2025-03-04 09:19:19

春寒料峭,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的兰花基地里,却是暖意浓浓。不久前,“春兰大集”刚在这儿落下帷幕,迎来一波继年宵花之后的又一消费新高潮。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建明再忙,也要时不时来到大棚内,或查看智能温控系统数据,或与花农探讨春耕计划,手中的笔记本上写满了大伙儿的呼声。

兰花是绍兴的市花,棠棣村种植兰花历史悠久。刘建明从小就钻研花木种植培育技术,希望把兰花做成一个富民产业。“心里始终装着乡亲,让大伙儿过上好日子,”这是刘建明入党时的诺言。1997年,他成了当地最年轻的村支书。20多年来,他没有辜负昔日诺言,始终坚持强党建促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村“两委”将贫穷落后的棠棣村,变成如今远近闻名的新时代和美乡村。同时,棠棣村还牵头组建大棠棣片区党建联建,以党建为纽带,将共富效应辐射到周边村,带领大家走向共同富裕。

作为十三届、十四届连续两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刘建明经常“两点一线”往返于田间地头和人大代表联络站,通过联络站收集民意,再带到两会现场。

“比如,年轻人不愿返乡从事传统种植业,产业融合度低,缺乏复合型人才等等。对此,我们不断延伸产业链,从单一卖花向‘卖风景’‘卖文化’转型,引入旅游、会展等业态,打造‘兰谷苑’等网红景点,还有培育高附加值兰花品种。瞧,这一盆售价就得数千元。”刘建明说,举办和策划赛事是村里近些年的关键一招,像“花满棠棣”自行车骑游赛、“漓渚兰花杯”全国象棋甲级联赛等,有了人气就不怕没“财气”。2024年,棠棣村人均收入超13万元,村集体收入400万元。

履职期间,刘建明始终关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党群服务品牌打造。去年,他提出,要关注发展乡村体育、农村综合改革点、重点人群医疗服务等,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今年,刘建明仍将持续建言献策。棠棣村眼下正进一步探索“党建+产业”模式,通过打造兰花产业兴村共富链,推动生产、销售、研发、文化等链条深度融合,建成共富工坊集群,发展智慧农业和乡村旅游,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发展红利。

“乡村振兴要靠一代代人来持续推动,我们要让乡村成为年轻人实现梦想的地方。”刘建明表示,自己格外关注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希望通过政策支持吸引更多大学生和专业人才返乡创业,培育更多现代“新农人”投身乡村振兴。目前,棠棣村与省内外7所高校达成合作建立定向实践基地,立项十余个乡贤创业项目,一批批青年入乡人才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花木产业、用创新理念深耕生态文旅发展,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记者手记】

共富路上兰花香

跟随刘建明走访棠棣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有着经商经历的村党总支书记,20余年如一日,将企业家敏锐的嗅觉转化为治村的务实行动,用市场化思维盘活乡村资源,带领村民把小小的兰花种成“致富花”,走出一条农文旅融合的共富之路。

刘建明的建议非常接地气,从拆露天粪坑、修“致富路”,再到刻家训上墙……点滴小事背后,是对村民需求的精准洞察。他说:“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在田间全是办法。”这种泥土味的话语,就是基层代表最珍贵的底色。

乡村振兴需要宏图,更需要刘建明这样的实干者。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金点子”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从泥土中长出来的。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方堃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