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西部的吕梁山脉北侧,坐落着一座历史悠久的县城——兴县。这里是中国杂粮的故乡,也是小米加步枪故事的诞生地。随着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兴县的杂粮产业也面临着从传统耕作向现代化生产转变的挑战。
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作科所”)与晋绥杂粮研究院共同举办的杂粮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北京召开。记者在会上获悉,作科所自2022年与兴县开展杂粮合作以来,以“科技包县”模式积极帮扶当地杂粮产业转型升级,让黄土高原上的传统杂粮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开启了一条振兴乡村的特色产业蝶变之路。
小米杂粮闯新路 助力乡村振兴
兴县地处黄河流域中游腹地,是山西省土地面积最大的县。这里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全年无霜期短,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特殊的地理环境与自然气候为谷子、高粱、豆类等杂粮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兴县杂粮种植历史悠久,特别是小米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至唐代。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兴县作为晋绥边区(解放区)首府所在地,曾以贫瘠的土地开荒100余万亩,供养边区4万余名党政军人员,9万人口的小县参军过万,牺牲千余,八路军120师用“小米加步枪”赶走了侵略者,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兴县的杂粮资源十分丰富,名优品种多,不仅有谷子、高粱、绿豆、豇豆等名扬四方,还有黑谷子、黑芝麻、豌豆、荞麦等特色杂粮,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天然基因库。”兴县县委书记乔云表示,众多杂粮中,兴县的小米最为有名,色泽金黄,米粒饱满,口感细柔润滑,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是上好的药食同源食品。
随着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兴县杂粮产业的转型发展进入快车道。乔云介绍,2014年以来,兴县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45个,其中无公害产品40个,绿色食品107个,有机产品96个,地理标志产品2个。这些优质品牌的出现,不仅提升了兴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为革命老区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带来了新的生产模式,开辟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道路。
科技帮扶进兴县 重塑产业面貌
2022年,作科所与兴县达成合作意向,通过院地合作,为当地杂粮产业提供科技支撑。从此,现代农业科技与传统杂粮生产开启了深度融合的新篇章,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新模式、新品种、新技术开始在兴县杂粮产业落地开花。
作科所所长周文彬介绍,合作之初,作科所迅速行动,组建了由所领导带队的专家工作小组。小组创新采用“一团队一产业”的模式,多次深入兴县各乡镇及相关部门调研,并通过建立支部共建机制,精准对接农民与企业的需求。工作小组从兴县实际出发,充分考量当地资源禀赋、农业基础、经济水平、乡风民俗等特点,科学谋划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布局了各类杂粮育种基地和示范基地。
合作以来,作科所先后派出6支科研团队、13名专家、20多位研究员助力兴县杂粮产业,建立起中国农科院兴县育种基地、专家院士工作站。合作启动当年就认定了3个荞麦新品种和2个豇豆新品种,2023年更是育成杂粮新品系和新品种16个。去年6月,在该县柳林基地测产收获的冷季豆(豌豆、鹰嘴豆)平均亩产达到了300斤以上,约为普通品种的2倍。新品种“中谷19号”和“中谷25号”的增产幅度也较以往有明显提升。
作科所还联合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校,集成创新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机械播种、宽行起垄、密植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等农业技术,探索“豌豆+谷子”“豌豆+热季豆”一年两熟种植模式实现多季复合种植……
几年间,这一以县域为单位的“科技包县”助农模式,在实践中建立并得以完善。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的深度融合发力,也推动着科技潜力转化为现实产量,不断赋能当地的杂粮产业实现华丽蜕变。周文彬表示,在作科所的帮扶下,兴县建成杂粮种业基地5000亩、绿色杂粮基地20万亩。通过示范区精准种植和技术集成示范,示范区增产10%以上,亩节本增收120~150元。
全链联动拓市场 唱响杂粮品牌
杂粮产业一头连着田间和农民,一头连着城市和市民,中间则是广大的产销企业。为推动杂粮产业特色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近年来,兴县持续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清泉醋业”“山花烂漫”“晋绥黄河湾”等众多省级本土龙头企业步入高速发展快车道。而这其中,也都有着作科所深度参与的身影。
“杂粮属于西北旱作地区的主粮,在营养物质和功能效用上与主粮互补,满足了居民对食物品种丰富多样、品质营养健康的消费需求。”作科所党委书记刘录祥介绍,作科所运用技术,挖掘农产品健康理念,构建起品牌标准体系,与企业协同破解产销难题,推动特色农业向品牌农业转换升级。例如作科所与清泉醋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苦荞醋、苦荞醋饮等特色产品,联合东方甄选等直播平台宣传售卖;还与当地龙头企业联合开发醋、杂粮面等产品,现已研制出杂粮代餐粉、小米锅巴等小杂粮功能食品、亚麻籽油功能食品、功能食醋等系列精深加工产品。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众多杂粮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涌现,全县谷子、高粱等小杂粮加工转化率达50%,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
作科所还与兴县政府紧密配合,开展了展览展示、商贸合作、产销对接、行业研讨、农旅消费等多元化的活动,以“杂粮+”产业建圈强链,促进杂粮产业高质量发展,唱响“兴县杂粮 中国好粮”的品牌影响力。
当前,兴县杂粮产业加速复兴,杂粮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年产量1.8亿斤,杂粮产业链产值达到10.5亿元,占农民种粮收入的85%,带动农民人均增收5000元左右,辐射带动35296户10万多脱贫人口增收致富。杂粮产业成为革命老区的又一张崭新名片,成为真正的富民产业、支柱产业、强农产业。
“未来,‘科技包县’的形式将从引、育、繁、推、加、销等方面全面深化与兴县的合作,把脉助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共同努力为实现杂粮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兴县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更大贡献。”刘录祥说。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颖 王臻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