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政法·热点 详情

调顺民心 调出和谐——河北邢台市任泽区以“和合文化”赋能基层治理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黄敬慈
  • 作者:黄敬慈
  • 2025-03-04 16:33:07

在任城镇“和合说事室”,许俊景(右二)正在为两户村民调解纠纷。 受访者供图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黄敬慈

邢台市任泽区位于河北省南部,总面积434.8平方公里,下辖4乡4镇、195个行政村,人口38万。唐代著名的两位诗僧寒山、拾得均出生于此,二人后来被奉为“和合二仙”。作为“和合文化”的发源地,近年来,任泽区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三治融合”为基本前提,将“和合文化”与人民调解工作有机融合,弘扬“家事纠纷孝为先,民事纠纷和为贵,经济纠纷信为本”的“和合文化”内涵。全区三级人民调解委员会的786名人民调解员高效化解各类矛盾,调顺了民心、调出了和谐。

德治润心滋养调解沃土

2月16日,记者走进辛店镇双蓬头村的“和合理发室”,只见5名“和合志愿服务队”成员正熟练地使用专业工具为老人们理发。一旁,近百名老人们坐在小马扎上,一边等待一边聊天,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每个月我都能来这里免费吃一顿饭、理理发,还有志愿者给我们表演节目。”80岁的村民史杏芝说,由于双蓬头村面积大,东西两端相距1.5公里,她和老姐妹们年纪大了,腿脚也不利落了,走动自然就越来越少了。自从村里设立“敬老爱亲服务日”以来,她不仅能享受到志愿服务,还能趁机和老姐妹们多聚一聚。

“和合理发室”位于双蓬头村“和合孝老大食堂”一侧,农历每月十九的“敬老爱亲服务日”当天,全村的800余名65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到食堂里吃上一顿免费午餐。村里的300余名志愿者会为老人们表演节目,提供洗脚、按摩、理发、义诊等贴心服务,还与老人拉家常,送去关爱和温暖。同时,村里的“小马扎宣讲队”队员们也会趁此良机开展普法宣传,发放法治宣传材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身边的案例故事,并为老人们答疑解惑。

作为“和合二仙”中寒山的出生地,双蓬头村有2708户9091人,是远近闻名的人口大村。人多了问题自然多,治理难度大,双蓬头村是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的?“在我们村,‘和合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村党总支书记孟晓光说,近年来,村里深入挖掘和弘扬以“和谐、和善、和美、和气、合好”为内涵的“和合文化”,助推基层治理工作。

“2023年过年时,村里曾开展过一次‘和合文化’志愿活动。村里有两个村民,一个姓马,一个姓赵,两个人虽然是邻居,也同为志愿者,但是矛盾很深,见了面彼此都不说话。那次活动中,马某正好要接水,赵某就顺手帮他把水龙头打开了,马某不经意地说了句‘谢谢’,当时两个人都愣了一下。我一看,这不就‘有戏’了。活动结束后我马上把他们俩请到村‘和合说事室’,以‘和合文化’的内涵为切入点,引用寒山、拾得两人的诗句,比如‘切莫与人争强弱’等,让他们把话说开了,现在两家人逢年过节都一起吃饭呢。”孟晓光自豪地说。

同时,为了用“和合文化”改善乡风,双蓬头村还大力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已连续举办8届“和合家庭”“最美媳妇”等系列评选活动,通过榜样的示范带动,让“和文化”“孝之风”吹遍全村。

据了解,任泽区积极动员和引导道德模范、乡贤能人等,延伸服务触角,打造百姓身边的志愿服务阵地和志愿服务队。目前,该区共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实践所8个、实践站201个,累计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1800余场次,以讲红色故事、快板、三句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理论、说政策、话发展。

自治组织扩充调解队伍

近日,西固城镇赵村的村民自治组织“七会一家”成员在日常走访中上报的一则信息引起了村党支部书记武计东的注意。原来,村民李某和孙某两家的土地间本有一片树林作为边界,后因树木被砍伐地界不清,双方产生争执,多次交涉无果后大有矛盾激化的苗头。武计东连忙带领村人民调解员及时介入,他们先稳定双方情绪,接下来多次开展实地调查,走访附近村民,查询过去的土地记录。查明事实后,带领双方现场勘验,确认了两家的实际土地面积,重新明确了地界,两位村民终于握手言和。

“像这样由‘七会一家’成员在日常活动、走访过程中排查隐患的情况时有发生。”武计东说,“2012年我们村就建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但是由于人手不足,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同时,许多矛盾纠纷本可以在萌芽阶段就被消灭,但是往往要等到双方闹到不可开交、坐到‘和合说事室’里时,我们才‘后知后觉’地发现并进行化解。”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赵村村“两委”经讨论后,于2015年建立了由人民调解委员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志愿者协会、妇女之家等组成的“七会一家”村民自治组织,吸纳村里威信较高、为人正直、办事公道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知识分子、老政法干警“五老”成员和妇女、优秀青年代表等,开展矛盾预防、排查、化解工作,目前共有近百名成员。

“七会一家”成员不仅是乡村治理、乡风文明、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引导者、参与者,也是及时发现并上报问题的“信息员”。

任泽区坚持“群众的问题依靠群众解决”理念,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基层人民调解队伍的经验、威望、亲情优势,拓展他们在政策宣讲、民主评议、文明实践等方面的能力,激励他们在乡村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区、乡、村三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均邀请在乡村工作中威信较高、为人正直、办事公道的‘五老’加入民调队伍,让‘帮大哥’‘和事佬’们走到村民身边,走进村民心中。”任泽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贾峰说。

法治护航织密调解网络

“你俩都是几十年的好闺蜜了,就为了外人的一句话闹成这样,多不好!”任城镇小官庄村村民吴某和毛某原本是好朋友,没想到连续几天见面时连个招呼都不打。同住在小官庄村的任城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许俊景敏锐地察觉到了两人间的矛盾。2024年12月24日,许俊景将双方聚在一起,为她们讲解了“和合文化”中的以和为贵、和睦相处等道理后,两人终于和好如初。

“我从事了30年法律工作,退休后又当了11年人民调解员,能为社会再发挥一点余热,看到村民生活和谐、幸福,我比什么都高兴。”许俊景曾担任过任泽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作为任城镇调委会主任,除了在镇“和合说事室”接收“上门”案件外,她还负责联络29名村级联络员。一旦村级调委会遇到难以化解的纠纷,或者需要法律知识援助,她就安排分管该片区的人民调解员,区司法局协调的法官、律师等专业人士前往解决。

据统计,自2018年起各村(社区)陆续建立“和合说事室”以来,任泽区累计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6217起,调解6143起,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

“调解工作要因地因时制宜,选择不同的调解工作法非常重要。”许俊景说,任泽区调委会通过不断摸索化解矛盾纠纷症结之“药”,总结了一套“四前”工作法和“八大”调解方法:介入超前抓“早”、防范超前抓“小”、研判超前抓“快”、化解超前抓“联”,苗头预测法、部门联动法、分离调解法、聆听疏导法、疏堵结合法、案例展示法、褒扬激励法、强行带离法。“前不久,我调解了一起因邻居盖房产生的矛盾。两个人刚进来时情绪都很激动,我就运用分离调解法先把双方分开,等他们冷静下来后再逐一询问实情、分别突破,做到事半功倍。”许俊景说。

任泽区司法局基层股股长闫昊说:“区司法局每年都对基层人民调解员进行培训,以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2024年共开展了10次培训,授课教师包括大学教授、律师、骨干人民调解员等,上到民法典等法律知识,下到调解文书如何制作,都有相关的培训课程。”

目前,任泽区已构建起由区调委会牵头、以8个乡镇调委会为依托、195个村(社区)调委会为基础的三级民调组织,还设立了医疗、道路交通、土地资源、劳资争议等10个行业性调委会,由区调委会成员按照专业领域分包,形成了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有调解员的“上下贯通、左右协调”调解组织网络。

“‘和合文化’中‘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内涵贯穿于现在的任泽区乡村治理全过程,实现了‘说事论理解疙瘩,依法有据止纷争’。”任泽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忠说。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