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时节,在吉林省舒兰市平安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推土机轰鸣声中夹杂着此起彼伏的讨论声,村民代表崔仁龙手持规划图,正与施工方负责人就田埂走向进行细致磋商,“这里留出半米缓冲带,秋收时农机转弯更安全。”经过半小时现场调整,施工优化方案最终敲定。这种农民深度参与建设的场景,已成为吉林省舒兰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常态图景。
作为舒兰大米主产区,2025年平安镇计划提升2万亩高标准农田,涉及土壤改良、渠道衬砌等工程。与以往政府主导模式不同,今年项目建设伊始就掀起“田间议事”热潮。镇村干部带着测绘图纸走遍3个行政村,召开27场村民代表大会,收集田间道路宽度、沟渠布局等建议100余条。
“我们创新构建了农户诉求直通机制。”平安镇农业农机科科长杨玉宝指着墙上的进度图介绍,项目指挥部专门设立“村民建议窗”,施工方须在48小时内对合理化建议作出响应。这种“农民监理”制度让新发村村民张建感触颇深:“以前总觉得国家工程离得远,现在自己拿着卷尺验收路基,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
在长林村施工现场,“政府监督+村干部代表监理+农民参与”的质量监管体系正在高效运转。镇质量监督小组每周开展飞行检查,22名经培训的监理员每日巡查,施工日志详细记录着优化意见。这种立体化监管带来显著成效,田间道路基层压实度全部达标。
舒兰市的实践正在产生示范效应。截至2024年,全市高标准农田达118万亩。按照“建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的原则,2025年将新建13万亩,到2028年把185.6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田稳产、水畅流、路成网”的高标准农田体系。正如正在田埂上巡查的崔仁龙所说:“现在的农田建设就像给土地穿上‘金铠甲’,咱们农民种粮越来越有底气!”
作者:梁鑫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阎红玉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