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汪清县素有“木耳之乡”的美誉,全县黑木耳栽培总量从2012年的3.5亿袋发展到目前的6.5亿袋,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大幅度增强,产业发展持续焕发着生机。
然而,随着黑木耳产业的蓬勃发展,废弃菌袋随意丢放问题也逐步凸显,已经影响到了当地的生态乡村建设。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近年来,汪清县积极行动,不断探索黑木耳废弃菌袋科学治理方式,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保护和黑木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规范菌袋回收管理 形成集中有效治理模式
走进天桥岭镇,道路两侧干净整洁,往昔菌袋随意丢弃导致的脏乱差现象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幅清新宜人的美丽画卷。这一显著变化得益于近年来该镇积极采取的一系列废弃菌袋处理新举措。
据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全镇实际剩余废弃菌袋7000万袋,为解决废弃菌袋处理难问题,全镇共设立了12个临时堆放点,建成3处标准化废弃菌袋处理站,购置5台废弃菌包分离机和1台拖拽式菌包分离机。理论上7000万废弃菌袋,5台机器满负荷运转约50天全部处理完成,极大满足了该镇的处理需求。
为了鼓励菌农将废弃菌袋自主运往集中堆放点,该镇还探索建立“1分钱”工程,即由镇政府同当地菌包厂签订食用菌种植及废弃食用菌包处理协议,协议规定,菌包厂每年在销售菌袋时,承诺菌农若能将种植季结束后的废弃菌袋全部利用或按照要求送达到指定处理地点,将在下一个种植季节给予每个菌袋减免1分钱加工费的优惠。为保证此项制度落地达效,镇政府安排专职干部点对点包保负责,严格食用菌生产报备、管理、运转制度,实现了镇内菌包生产和处理的闭环管理。
在鸡冠乡,平均每年产生废弃菌袋3000余万袋,为此,该乡通过在沿线村设立废弃菌袋集中堆放点,以“户收集、村集中、乡转运”的方式,实现了废弃菌袋的集中收集和处理。其他乡镇也相继设立了多处废弃菌袋临时堆放点,极大地方便了农户自主将废弃菌袋堆放至指定地点。
探索“变废为宝”新路径 实现产业再升级
汪清县在规范废弃菌袋处理的同时,还积极探索黑木耳菌包变废为宝的新路径,延伸木耳产业发展链条,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
鸡冠乡大北沟村百万袋黑木耳摆栽基地负责人林岩告诉记者,往年在春耳采收完毕到秋耳摆栽前的一段时间,大棚处于闲置状态,为了使其得到充分利用,他经多方调研和论证,在去年6月份将废弃的近百万袋木耳菌袋打碎,加入新料进行再次加工,生产出了150万袋元蘑菌包,经过精心培育和管护,9月份陆续出菇,部分鲜菇即时出售,其余的经过自然晾晒、加工包装后制成干品出售,产值高达500多万元。鸡冠乡的元蘑种植项目不仅实现了废弃菌包的二次利用,还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实现了食用菌产业的多元发展。
在东光镇牡丹村鲜食人参栽培基地,县农业农村局驻村联络员程金良告诉记者,2019年,为解决黑木耳废弃菌袋处理问题,县农业农村局与延边大学、延边农科院合作,研究利用黑木耳废弃菌袋制作人参种植专用基质,并取得成功。如今,由基质栽培出的鲜食人参以平均每棵15元左右的价格销往上海、杭州、宁波等大中城市。
作为全县的木耳大镇,天桥岭镇通过引进农业发展公司,将废弃菌袋分离后利用菌糠生产压缩燃烧颗粒的模式解决废弃菌袋再利用问题,燃烧颗粒环保高效,适用于锅炉、燃烧炉等多种热力设备。同时,该镇还引进年处理20万吨木耳菌袋及秸秆综合利用项目,项目计划投资300万元,利用桃源村闲置菌包厂房新建木耳菌袋及秸秆处理环保包装制品生产线,主要生产鸡蛋托、快递箱、仓储垫板等产品,销往广东东莞、韩国等地区。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阎红玉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