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一片水域里有多少鱼,不用撒网捕捞,只需取一瓢水就能算出?近日,上海海洋大学环境DNA技术与水生态健康评估工程中心李晨虹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分子生态资源》上发表封面文章,为环境DNA(eDNA)定量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未来或可让生态监测像“查指纹”一样高效。
“我们常说,‘雁过留痕’,凡是生物存在过的地方就会留下它们的痕迹。同样,鱼游过也会在水中留下DNA‘痕迹’。”李晨虹解释,eDNA是指生物体释放至体外环境(包括水体、土壤、空气等)中的 DNA 片段。其来源广泛,一方面源于生物皮肤、鳞片受损导致的细胞脱落,另一方面则来自生物在呼吸、排泄、繁殖等正常生理活动中释放的 DNA。
借助eDNA进行生物监测,是一种高效、灵敏且对生物无损伤的技术手段,在生物多样性评估、濒危物种保护以及入侵生物监测等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特别是在实施长江“十年禁渔”等大规模生态保护举措的背景下,传统渔业调查方法受到一定限制,而环境友好型的eDNA技术则凸显出其独特的优势和重要性,为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但长久以来,eDNA技术一直有个“痛点”:它能判断“有没有鱼”,却很难说清楚“有多少鱼”。“从生物自身的生理活动来看,生物的活跃程度、疾病损伤、摄食和繁殖等生理活动会直接影响eDNA 产生的速率;而从环境因素方面考虑,温度、水化学性质、水文条件等因素又会对eDNA 的扩散和降解过程产生影响。”李晨虹介绍,直接依据eDNA 浓度来估算环境中物种数量或生物量,其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难以获得准确可靠的定量结果。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李晨虹带领团队另辟蹊径。“换个角度思考,我们可以从基因序列差异的角度来探讨eDNA 与物种数量之间的关系。”李晨虹进一步解释,假设环境中仅存在一个个体,无论其释放的 DNA 浓度高低,其 DNA 序列都是固定的。当存在两个个体时,它们的 DNA 序列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差异;若存在三个个体,序列差异则会进一步增大。“这就好比一家人的指纹各不相同,若在某地检测到10种不同指纹,就能推测至少有10个人来过。”李晨虹说。
值得注意的是,序列上的差异与个体数量之间的相关性并不会受到eDNA 浓度变化的影响,为eDNA 定量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有望克服传统定量方法的局限性,提高eDNA 定量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而后,李晨虹带领团队通过模拟数据验证分离位点数量在eDNA定量分析中的可行性。“我们先用计算机模拟不同鱼群规模,发现‘差异点数量’与鱼的数量高度相关。”模拟成功后,李晨虹决定选用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并且易于饲养的矛尾刺虾虎鱼开展进一步实验。结果证实,“差异点数”与鱼的数量匹配度显著高于传统DNA浓度法,且不受鱼是否进食、体型胖瘦的影响。
“我们团队开发的eDNA定量方法优势在于不受物种体型、摄食行为等环境变量的干扰,能够更加稳定、精准地评估目标物种的数量。”李晨虹笑着说,无论鱼在吃饭、休息,都不影响差异点数量,这就可以让生态监测更高效。这项研究的发现为eDNA技术的定量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有望提升eDNA在物种监测、生态评估及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精度。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