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有一支女子宣传队,队员端丽清雅、温润明秀。她们用脚步丈量春天的尺度,用文字传递行业的潮信,用镜头记录烟农的忧喜,用画面展示“三农”的风貌。她们从统筹策划、采写、编排、校对、摄影摄像、音视频剪辑到刊播,其技艺之精,令人赞叹。
从忐忑到执着,从感性到理性,每一篇有温度、有深度和有力度的稿件的采写,每一期杂志的出炉,都浸润着她们的灵魂,体现了她们的执着。
2022年11月,云南省烟草学会组织“奋力走好新时代赶考路”主题采访活动。图为通讯员在大理州采访烟农增收情况。
追逐光 成为光 散发光
“‘情’是深沉炽热的使命,‘专’是精耕细作的执着,这两个字一直照耀着我的前行之路。”提及宣传工作,来自昆明烟草专卖局(公司)的王小亚用“情”和“专”两个字加以总结。
王小亚致力于讲好烟草故事,在她的采访对象中,有的身上带着永远取不出来的弹片,在烟草相关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直到退休;有的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在最关键的时刻选择把安全和温暖给了他人;有的献智出力,助力阿昌族群众走出贫困。
在探索新时期烟草行业国内国际话语体系的过程中,王小亚秉持“学深悟透,方能言之有物”的信念,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不断进步。去年,作为烟草行业重点报道选题策划牵头人,她与行业专家和通讯员打造了行业首个宣传IP“生防联盟”。
王小亚始终保持着好奇的心理,在前行道路上追逐着光。同时,她也渴望自己能成为照亮别人的一束光。正因怀着这样的信念,她从一名宣传工作人员成长为高级政工师、行业“优秀网评员”。
无独有偶,大理白族自治州烟草专卖局(公司)的段佳璐亦是这样。她在2014年就是基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的一名宣传员。来到大理州烟草专卖局(公司)后,她采写的《大理烟草科技小院内散发出的青春气息》的文章为枯燥的科研工作增添了活力,还采写了《祥云县青海湖十年来从水患频发到生态宜居的华丽转变》的文章等。
2024年是大理州烟草专卖局(公司)成立40周年,段佳璐接到了独立创作工作专题片的任务。那段时间,参与该项工作的人员集思广益、出谋划策,他们大量搜集历史资料,加班加点工作。成片出来后,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那一刻,她明白了新闻宣传员之所以被称作“时间的守望者”的真正含义:在一代又一代的新闻宣传工作者手上,一支笔就是历史的注脚,一个镜头就是时代的追光。
记忆的种子开花结果
楚雄彝族自治州烟草专卖局(公司)的新闻宣传工作人员张静梅说,她的采访本里深藏着三粒“种子”。第一粒来自由货车司机转为种烟大户的职业烟农。当时,该烟农打开自己的烤房,顺手扯下一片“金叶”递给张静梅,叶面散发出的余温和香气至今她还能感受到。第二粒来自老成昆线上的巡道工。当时,天还没亮,这名巡道工就起床打开百货店的售卖窗,把小百货店交给老父亲,自己却走进隧道。第三粒来自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千年古村。该村村民经历了从花篮背水到引水上山水源工程的实施。引水上山水源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营后,该村的饮水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村民们在篝火晚会上燃烧的火把不仅照亮了夜空,更照亮了村民们的未来。
为“金叶”成为四万多户彝族群众的“摇钱树”而叙事、为“小店”成为一名老人的“铁饭碗”而敲下文字、为一股清泉让贫瘠的土地焕发生机而记录……张静梅说,宣传工作不是花样文章,当机械进田,烟农转变种植模式,种烟不再“弯腰”时;当数字化进店,零售户转变经营模式,售货只需“扫码”时;当水源工程进村,小山村的产业开始多元化发展,“空心村”变成旅游打卡地时……她确信,每个字、每张照片、每段影像都在记录着时代的变迁,都在为时代存档。
2023年4月,云南省烟草学会组织全省系统通讯员异地采访。图为文山烟草通讯员在昆明市富民县入户采访烟农。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烟草专卖局(公司)的施一丁对宣传工作也有特别的感触:“宣传不仅是信息的接收与整合,而是用‘平视’的姿态去对话,我们要发现他们的需求,倾听他们的声音;宣传工作有‘连接’的功能,连接政策与人心、连接过去与未来、连接个体与时代;宣传工作需要‘共情’的参与,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受访者在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梦想和期盼。”
2022年,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启动阿昌族整乡推进整族帮扶项目。施一丁至今仍记得她在陇川县户撒乡户早村采访的情景。当时,烟草部门出资6万元,用于康弯保家房屋的修缮改造,还协调引入第三方帮助解决村民烤烟集中烘烤的问题。“从采访对象的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种向上迸发的力量。这种力量一直感染着我、激励着我。”施一丁说。
镜头定格的动人底色
曲靖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的李怡霖还记得初入职场时,在田间地头追逐着劳作的烟农们采访的那个夏天。当她将镜头对准一位正在弯腰劳作的烟农姑娘时,姑娘突然直起身来,双方目光相遇,李怡霖局促之时,仍鼓起勇气朝她露出微笑。没想到姑娘紧绷的神情也瞬间柔和下来,笑着说:“你笑了,我就敢同你说话啦,不然我还不敢和你搭话呢。”这句朴实的话语,如一股暖流涌上她心头。
之后每次下田,李怡霖会倾听烟农讲述种植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渐渐地,她的镜头里不仅记录了烟农们劳作的场景,更捕捉到他们最真实动人的笑容。
有一次,李怡霖在下乡途中路过一个彝族村寨,征得一位正专注地整理着刚出炉的金黄色烟叶的彝族阿妈同意拍照时,阿妈突然站起身说:“等等,我去换身衣裳。”不一会儿,阿妈身着鲜艳的彝族传统服饰,笑容满面地重新出现在她面前。就这样,她按下快门。这幅作品不仅首发在当年《东方烟草报》的头版,还被《中国烟草》《云南烟草》等转载。这些画面和文字,不仅是李怡霖永远的记忆,更是她与这片土地、这些可爱的人们之间深厚情谊的见证。
“好的宣传不是简单地记录和呈现,而是用心感受、用情传递。”这是保山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的杨聪娟对从事多年的宣传工作的感悟。在拍摄“工匠精神”专题时,杨聪娟联系了从事烟叶烘烤技术研究的专家刘芮。当时,刘芮只给杨聪娟半天的采访时间。为顺利完成任务,杨聪娟提前两周就开始筹备,寻找拍摄地点、策划拍摄场景等。在走访烟农时,杨聪娟听得最多的是“刘师傅帮了我们很多”“以前烘烤烟叶总出问题,是刘师傅手把手教我们,现在一炉能多赚两千多块钱”等朴实的话语,这让杨聪娟对刘芮更加敬重。
拍摄当天,杨聪娟一行早早出发,来到第一个拍摄地点——保山市西邑乡小白龙烤房群。深秋的晨雾中,刘芮已经在烤房前忙碌。镜头里,他专注地调试设备,耐心地指导烟农,每一个动作都表现出专业与执着。转场时,杨聪娟等人发现刘芮的车上放着厚厚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数据。“这些都是宝贝,每个数据背后都是烟农的期盼。”刘芮说。
拍摄顺利完成后,看着刘芮匆匆离去的背影,杨聪娟忽然明白,真正的“工匠精神”不仅在镜头里,更在那些看不见的日日夜夜。那些反复试验的坚持,那些精益求精的执着,那些为民解忧的初心,才是“工匠精神”最动人的底色。
笔尖山河绘青春诗行
昭通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的刘秋恋至今还记得七年前第一次扛着“长枪短炮”奔跑在烟田里那个手忙脚乱的自己。回忆采写的第一篇登在《东方烟草报》的通讯稿件,拍下的画面第一次串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刘秋恋的心中至今依然泛起涟漪。
这些年,刘秋恋记录过烟田里初生的嫩芽,见证过烤房升腾的云霞,拍过疫情时在临时卡点的小帐篷内女同事顶着寒风与黑暗坚守卡点的场景,采写过雨夜赶着去烟田核实灾情的女青年遇到泥石流时极限逃生的故事,尝试过人生第一场直播。她曾为寻找老烟农的故事翻越几十公里山路,在彝家火塘边听皱纹里的岁月,也曾在直播镜头前把烟叶种植技术翻译成青春的诗行。
刘秋恋觉得,每一位新闻宣传工作人员都是执笔的哪吒,不仅要同时驾驭文字、影像与创意,还要“负重前行”。当更多的女性宣传工作人员用Vlog讲述科技种烟故事、当苗族绣娘把金叶纹样绣进非遗,她看见了传统文化与时代浪潮碰撞出的璀璨星光。那些被误解的“柔弱”,恰恰是女性捕捉时代脉搏的天赋。
“女性不弱”,云南香料烟有限责任公司的李艳琼对此作出生动诠释。2023年,李艳琼刚转入新闻宣传岗位,就被借调至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办公室参与“云香融媒”建设,自此开启“媒体人”的职业生涯。
2023年2月,云南省烟草学会组织“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图为通讯员在保山市采访烟草补贴资金帮烟农修建的小水窖。王昱霁 摄
李艳琼记得,为搭建“策、采、编、审、发、评、管、服”全媒体生产系统,她坐在白板前推演数据流转逻辑,用不同颜色的便签标记业务痛点,与承建方争得面红耳赤。“界面设计必须更好地表达用户思维”“舆情监测要与绩效考核实时联动”“通讯员积分模型要像年轮般记录成长轨迹”……当一个个细化指标愈发清晰,那些曾分散在24家直属单位的业务“孤岛”,终于连接成有机的传播生态。
李艳琼最难忘的是“云香融媒”正式上线发布那一刻,至此,全省烟草系统“大宣传”工作格局形成,真正调动起全省宣传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灵感的魔杖拾花酿春
“有人说,宣传工作是枯燥乏味的。而我觉得,宣传工作者就像一位创意魔法师,在宣传工作中尽情挥舞着灵感的魔杖,让每一件作品都能以独特的姿态呈现。我经历过一个又一个漫长而寂静的夜晚,绞尽脑汁,只为能在第一时间将作品完美传递。”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烟草专卖局(公司)的李欢欢在2007年就开始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她对新闻宣传工作有自己的认识。
打击涉烟违法犯罪、守好“雨林净土”、疫情防控、守边护边、党建共建、乡村振兴……每一次宣传任务,都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一篇篇新闻稿件、一部部宣传片,看似普通,但都凝结着她的心血。
在拍摄党员教育片《在路上》时,崎岖蜿蜒的山路和当地留守儿童淳朴的眼神,成为她坚守宣传工作岗位的强大力量。在拍摄纪念西双版纳州烟草公司成立30周年宣传片时,每一位干部职工的倾力配合让她动容。
“对我来说,每一件宣传作品都犹如广袤大地上的星光熠熠生辉。所以,在面对工作中的重重艰难险阻时,我没有丝毫退缩,用柔弱却蕴含无穷力量的身躯扛起责任,浇灌宣传事业的花朵。”李欢欢说。
同样用真情对待宣传工作的,还有蒙自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新闻宣传工作人员李姝锦。她说:“作为一名基层宣传工作者,我每天用笔、镜头和键盘记录着最普通的基层员工、农民百姓生活和劳作情况,传递着他们身上一点一滴的不平凡。酸甜苦辣才是人生,喜怒哀乐才是生活。”
凭借女性的柔韧以及敏锐的嗅觉、奔涌的灵感,李姝锦写出了《“小虫子”的大能耐》《以“数”赋能多元“慧”产业》等文章。她还写过“烟薯轮作”的“兴农链”;写过基层青年党员接过为民服务“接力棒”,用炽热的青春书写时代答卷,盘活大棚资源助农增收……
李姝锦感言,好的新闻作品要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所以必须奔赴一线,到普通劳动者身边去,到汗雨挥洒、机器轰鸣的现代农业生产中去,到能工巧匠涌现的岗位中去,用好群众语言、讲好基层故事,以“小载体”解读“大道理”、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展示“好形象”,让大量来自基层的鲜活报道如阵阵清风扑面而来。
揽风映月裁一怀诗意
这些新闻宣传工作者取得的成绩,来自多方对她们的“宠”。这样的“宠”,来自她们各自所在基层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来自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的统筹、指导、帮助,来自省烟草专卖局办公室宣传管理员姜雪对她们的服务以及《云南烟草》编委会副主任杨漾对她们的文稿巧做“嫁衣”。
说起姜雪,刘秋恋把她称为“温柔摆渡人”,在工作忙乱之时,能够“春风抚山岗”。认识她的人都能拾获最美的冰晶。
张静梅说,姜雪就像业务“百度”,每当遇到业务困惑,总能在这里寻到答案,柔声细语、思考周全,犹如“指尖生星火,眼底含春风。”
李欢欢说,姜雪在宣传工作中所展现出的专业性,是促使她不断前行的动力,姜雪每一次耐心、细致的指导和帮助,总会让她在困惑中找到方向。
李艳琼则感叹,姜雪在“云香融媒”建设过程中,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积极性,支持每个人的优势、特点最大程度发挥,“We are a team”成为她们最宝贵的记忆。
谈到对《云南烟草》编委会副主任杨漾的印象,刘秋恋说:“她对烟草故事侃侃而谈,跟着她下乡采访,让我真正体会到,真正的传播永远生长在田间地头的褶皱里。”
自与杨漾打交道以来,李艳琼最大的感受是杨漾对新闻宣传工作的热爱。“很多工作都要向她请教,对她过硬的专业技术和对工作的态度更加钦佩。”李艳琼说。
“每次文思枯竭的时候,杨漾的一条短信或一个电话,总能帮我打开一扇窗。”张静梅说。
作者:庄浩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