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随州市委书记马泽江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以随州香菇产业为样本,讲述了如何以一朵小香菇为支点,通过全链条升级、龙头引领、惠农机制创新和品牌赋能,将“土特产”转化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
随州是全国现代香菇产业的发源地,享有“中国香菇之乡”美誉。历经40余年发展,这里形成了从菌种研发、规模化种植到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年种植规模近4亿袋,全产业链产值近500亿元,出口占全国三分之一。马泽江表示,“产业链的长度决定了增值收益的增长幅度。我们正大力实施香菇全产业链建设,不断提升产业化水平。”
随州的实践紧扣政策导向,一方面强化科技赋能,建设智能化种植示范基地,推广“四季出菇、移动方仓”等模式,开发智能机械提升出菇率;另一方面向高附加值领域突破,研发香菇多糖、多肽等精深加工产品。2024年,随州香菇精深加工出口占比达91%,印证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动能。
“品牌是‘土特产’走向市场的通行证。”马泽江介绍,随州整合“弱、小、散”品牌,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矩阵,通过制定行业标准、举办国际香菇博览会等举措,推动“随州香菇”区域品牌价值达176.28亿元,位居全国食用菌榜首。
政策支持与市场开拓双轮驱动下,随州创新“买全国、卖全球”机制,联合头部企业打造出口中心。2024年,“GOODLUCK”香菇辣酱签下1亿美元出口订单,并与6.1万家海外商超达成合作,成为“土特产”国际化的生动注脚。
“促进特色产业联农带农,重点是在农户干不了的领域发力,把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马泽江强调。随州通过“企业+合作社+菇农”模式,降低小农户生产成本超5000元/万袋,并建立订单收购、保底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产业红利惠及30万从业人员,带动17个香菇专业镇人均增收超2.5万元,切实让农民挑上“金扁担”。
同时,随州创新金融支持,开发香菇种植保险、仓单贷等产品,每年投入1亿元奖补资金,2024年涉农贷款余额突破600亿元,为产业发展注入“活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促进藻类食物开发。”马泽江介绍,随州正借力湖北省“菇七条”专项政策支持,锚定“全国香菇交易中心、研发中心、加工中心、出口中心”目标,推动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在湖北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中争当标杆。“发展特色农业需紧扣三个关键:一是科技赋能,将生物育种、智能装备等新质生产力要素融入传统农业;二是全链思维,推动三产融合;三是利益共享,让农民成为产业链的参与者与受益者。”马泽江认为。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