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3月5日中午,一道来自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招牌菜端上了全国‘两会’的餐桌,出席‘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尝到了地道的‘互助土味儿’,我在现场深感荣幸和自豪。”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县委书记王国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情地说道。
互助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这里北依祁连山支脉达坂山,南以湟水河为界,冷凉的气候环境和优良的生态土壤等条件,赋予了互助县独特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近年来,全县大力发展以彩虹故乡、七彩农业、青稞美酒、土族盘绣、互助家政等引领的特色产业,示范带动了一批拓宽致富渠道、彰显地域特色的“名、特、优、新”土特产品牌,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青海时强调:“乡村振兴要突出农牧民增收这个重点,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种业振兴行动,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打响高原土特产品牌。”王国栋告诉记者,互助县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紧扣全省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加快建设产业“四地”目标,以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构建了高原冷凉蔬菜、生态康养、光伏发电、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竞相发展的多元乡村产业振兴格局。
“对于互助而言,做好土特产文章,是促进产业振兴、推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关键举措。”王国栋表示,在互助,特色产业如同七彩纽带,一头连着群众增收致富的“钱袋子”,一头连着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图景”,我们通过做强特色产业延链增效、扩大产业发展优势,推动高原冷凉蔬菜实现“从青藏高原到港澳餐桌”的供应链升级,促进土族盘绣完成“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的华丽转身,这种以特色资源为依托、以产业升级为引擎的发展模式,为互助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价值转化、文化遗产活化、产业提质增效的振兴新路径。
近年来,互助县通过深入开展品牌助农行动,依托“互货入宁”“大地之锅”“赛场乡集”等特色文旅活动,助推“土特产”借势出圈。2024年,互助县30余种高原冷凉蔬菜亮相青海—香港经贸交流合作等国际展会;“互助菜籽油”“互助八眉猪”等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互助县荣获“世界美酒产区·中国青稞酒乡·互助”称号。同时,围绕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县创建,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和家政服务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目前,全县冷凉蔬菜种植面积达7.5万亩,产量17万吨以上,产值约7.6亿元,联农带农超50万人次,互助家政带动就业1.6万余人,实现劳务收入5.6亿元,入选第一批全国家政劳务品牌典型案例。
“今后,我们将以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为契机,突出农牧民增收这个重点,加快推进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步伐,着力在构建结构更优、品质更好、效益更高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下功夫,持续释放‘土’的潜力、彰显‘特’的价值、延伸‘产’的链条,逐步打响高原土特产品牌,做优做新做强‘土特产’文章,实现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王国栋表示。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