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吉林汪清:创新种植模式 探索“一地双收”新路径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李婧
  • 作者:阎红玉
  • 2025-03-10 17:06:24

在吉林省汪清县复兴镇,以“生物共生理论”为基础的立体间种技术正在改写传统农业叙事。通过引入“药果共生”间种技术,针对东北山区特殊气候环境,实现了名贵药材贝母与特色水果蓝靛果的精准配对。通过“以短养长、优势互补”的生态种植模式,不仅大幅提升了土地利用率,更让亩产效益突破4万元,为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据了解,蓝靛果作为高秆灌木(株高1.5-2米),其冠层形成天然遮阳网络,将地表光照强度控制在贝母最适生长的500-800勒克斯范围。实测数据显示,间种地块光能利用率较单一种植提升63%,有效破解了传统药材遮阴设施造价高昂的难题。经两年田间验证,贝母(3-5月生长期)与蓝靛果(6-9月丰产期)形成完美“时间差”。同时,将废弃菌棒经高温灭菌处理后制成缓释有机肥可使蓝靛果花青素含量提升至7.2%(国标≥5%),贝母生物碱含量达0.13%(药典标准0.08%),品质双重突破。此外,实验田亩施有机肥(废弃菌渣为主料)20吨,为当地推进废弃菌袋综合利用形成循环农业贡献了力量。

科技赋能下的效益裂变。据间种地块负责人徐刚介绍,间种模式下,贝母亩产鲜贝母约1000公斤,按市场价15-18元/斤计算,亩收益达30000-36000元。蓝靛果亩产700-1000公斤,亩收益达7000-10000元,深加工后附加值更高,如蓝靛果酒、花青素提取物等。两项叠加,间种地块亩产值突破4万元。此外,贝母在间种环境下近乎“半野生”状态,病虫害减少,品质显著提升,市场溢价空间更大。当前间植规模为2公顷,2025年计划增至10公顷。

据汪清县复兴镇有关负责人介绍:“贝母与蓝靛果的间种成功,关键在于精准匹配两者的生态需求。这一模式为高海拔山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未来可探索更多高附加值作物的组合。”

目前,复兴镇已规划将贝母间种模式结合各村实际向全镇推广,并计划引入机械化采摘技术,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倾力打造区域特色农业名片,为寒地农业发展贡献“复兴方案”。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阎红玉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