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北洋镇西岑村的麦田上,春日暖阳,作业井然有序。农场负责人张磊站于田埂,轻按遥控器,只见一架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来回穿梭。没过多久,百亩“绿毯”轻松完成农药喷施。自从“共富特派员”何金全帮他引进这台“智慧铁鸟”,张磊在春忙时节,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与从容。
张磊坦言,农业看似传统,看着也简单,想要干好却并不容易,尤其是“新农人”,缺的不是冲劲,而是技术、创意、营销等各种能力。不过,他们即将迎来更多力量的加持:今年,黄岩区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共同富裕,整合农村指导员、科技特派员、文化特派员制度,建立发展帮促员、金融服务员、平安护航员“六员”力量,组建起一支有情怀、有担当、有作为的“共富特派员”队伍,服务于乡村全面振兴。
黄岩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娴洁告诉记者,“共富特派员”任期一般为两年,主要派往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下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矛盾复杂村、党组织后进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精品村等,每年需至少领办1个共富项目。“为了形成比学赶超的工作氛围,部里还将不定期举办擂台赛等活动,通过晾成绩、晒问题,推动项目落地、工作落实。”
春耕备耕是全年农业生产“第一仗”,正是“共富特派员”大显身手的好时候。连日来,黄岩区281名“共富特派员”奔走于阡陌之间,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生产帮扶,让春耕备耕更高效、更绿色,也更智能。
西岑村以种植粮油作物为主,比较效益相对低下,因此节本增效很关键。村党支部委员何金全,如今成了“共富特派员”,自然得把发展命题思虑得更周全,于是一边推动土地流转,另一边想着牵线搭桥,帮农户对接引进智慧农机。说起好处,张磊赞不绝口:“以前人工作业,费时费力又费药。现在有了无人机,效率提升30倍以上,还能省下三成农药,一来二去,成本降了一半多。”
离西岑村十余公里外的院桥镇上桥洋村,是院桥荸荠的发源地之一,种植历史已有几百年,是当地响当当的“土特产”。眼下,该产业最大的制约就是,好东西卖不出好价格。分析症结所在有不少,比如种植方式传统、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偏大、产业竞争力不强、文化挖掘力度不够、市场渠道不宽。
“要想破解发展瓶颈,千丝万缕得找线头,就得从最难啃的科技‘硬骨头’入手。”上桥洋村“共富特派员”章卫德,充分发挥党建联建优势,推动村里与黄岩区科协等单位协作成立共富科研荸荠基地,主打“富硒”招牌。眼下,在他的牵线下,当地准备引进水稻新品种,通过水稻与荸荠轮种模式,一地双收来增效。
短短两个多月,“共富特派员”队伍犹如一股春风,吹起了勃勃生机。春耕备耕期间,他们通过“晨访夜谈”,将农户遇到的各种问题整理成清单,利用“田间课堂”组织农技专家“把脉开方”,已为受援地引进作物新品种15个,推广新技术32项,引进新项目304个,建立共富基地19个,培训农民600余人次。
作者:朱幼萍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