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浙江台州市椒江区:“项目社工”激活基层党群阵地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刘思宇
  • 作者:方堃
  • 2025-03-13 16:52:18

行走在浙江台州椒江区的街头巷尾,常能遇见一群身着红马甲的年轻人——他们或在社区广场策划亲子活动,或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户优化种植,又或在老人身边耐心讲解智能手机操作……这些生动的画面,正是椒江区创新推出的“项目社工”机制所结出的硕果。记者发现,这支专业化队伍的赋能,不仅破解了基层治理力量薄弱、服务同质化等难题,更探索出一条党群服务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的新路径,有效激活了基层党群阵地。

“过去党群服务中心资源分散,活动总像‘复制粘贴’,群众参与热情不高。”椒江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邢宝青直言,“后来我们通过探索‘项目社工’专职专岗专业模式,推动党群实现活动多元多维、运行高质高效。”2023年起,椒江刀刃向内改革,首创“项目社工”岗位,构建区、镇街、村社三级服务体系。一方面,200名专职“一村一工”项目助理扎根基层,形成“区级统筹、镇街孵化、村社承接”的联动机制;另一方面,76名优秀社工通过“揭榜挂帅”机制脱颖而出,带着创新项目深入村社一线。

海门街道的“项目社工”李倩倩便是典型代表之一。她引入双语托育机构进驻社区,开设公益早教课程,累计服务儿童超160人次,让双职工家庭直呼“解了燃眉之急”。这种“靶向服务”的理念,彻底改变了以往“撒胡椒面”式的粗放供给。

“服务不能‘大水漫灌’,要像中医把脉,找准穴位才能见效。”前所街道社工李凯欣的比喻道出了项目精髓。在整个椒江区,通过梳理“微心愿清单”,针对“一老一小”、新就业群体等细分需求,定制了29个特色项目。

在前所街道下浦村,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四分之一,“数字鸿沟”成为普遍难题。“项目社工”尤巧平来了以后,开设“智慧助老课堂”,将教学场景搬到菜场、卫生站,手把手教老人使用健康码、线上支付。73岁的徐阿婆如今已能熟练视频通话:“以前,手机像个‘铁疙瘩’,现在,成了‘百宝箱’。”

而在章安街道,“项目社工”叶青则化身产业振兴的推手。“章安贡姜”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叶青从标准化种植到特色化包装全链条谋划,提出了一个名为“贡姜飘香·共富章安”的项目,联动高校专家提升种植技术,举办姜王大赛、稻田艺术节等活动,更开发出姜茶、伴手礼盒等衍生产品。如今,300余户姜农平均增产15%,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

要让“项目社工”持续发力,专业化培育与动态化管理缺一不可。对此,椒江区通过培训提能、资源对接、动态管理三大举措,为基层治理注入持续动能。据悉,区里专门与华东理工大学建立校地合作,以“取经计划”+“社工学院”打造人才成长链。简而言之,就是带着社工北上广取真经,并通过“社工学院”邀请省级优秀导师来授课。

在此基础上,椒江区还借助资源对接“双线提档”,进一步打通服务堵点。对上,椒江区组织教育、卫健等21个部门定期召开“项目资源对接会”,梳理出138个服务项目;对下,链接158家社区社会组织和35类服务活动,形成资源“共享池”。

为进一步激发队伍活力,椒江区以动态考核“优进绌退”。每季度考核绩效、每年认定身份,对优秀者提供跨镇街交流机会,对不达标者实行退出机制。对表现突出的社工,还有额外的鼓励政策:组建“区+镇街+部门”帮扶团,两年内待遇保留,全周期提供业务培训、资金扶持和场地赞助,协助孵化社会组织和服务项目,让敢闯者吃下定心丸。

白云街道广场社区社工阮善华针对独居老人,成立“青老扶老”服务中心,发动社会力量帮扶35名老人,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让她没想到的是,椒江区竟鼓励其“单飞”,成立益启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持续扩大服务覆盖面。“政府的全周期扶持让我们敢放手创新!”阮善华感慨道。

如今,这支队伍中,既有数字扫盲组的“银发导师”,也有新就业群体服务站的“暖心管家”,共同织就充满温度的民生网络。“让每个社工都成为解决问题的专家,基层治理就能奏响最美和声。”邢宝青表示,下一步,将以党群服务中心专业化服务集成供给改革为契机,继续一体化打造专业供给、协同运转的党群服务体系。以高素质党群社工、高资质服务项目,推动党群服务内容高品质、模式高质效。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方堃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