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白水镇的小直邑村,村民们如今靠着牛羊养殖走上了致富路。然而,二十多年前,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村民们的日子过得紧巴巴。谁能想到,如今养殖牛羊成了“金钥匙”。
村民王小兵的养羊生涯,从一只摔断腿的母羊开始。
2012年,常年在外打工的他听说村里的条件逐渐变好,当地政府也在推广生态养殖。思考再三后,王小兵打算回乡发展,跟随乡亲们继续种植烤烟,并买了10多只本地山羊养殖。
头一年,一只怀孕母羊意外跌下山崖,送到镇里的兽医站时,兽医看了直摇头,认为羊羔保不住。王小兵却翻进大山采草药,硬是在村里的老中医帮助下保住了母羊和小羊羔。“那会儿我就想,光靠蛮干不行,得靠技术。”他咬咬牙,用打工攒的钱买了台二手电脑查资料,还学会了用中草药给羊治常见病。
王小兵查看羊羔健康情况。段伟 摄
2018年,为破解草料不足的难题,王小兵盯上了村里的烤烟冬闲田。“烤烟收完种牧草,土地不荒,羊儿不饿。”他在自家流转的40亩闲田里播下耐寒的黑麦草,雨季搭起简易遮雨棚放牧,旱季利用地边小水窖引水滴灌。“草场”丰茂后,羊群从10多只扩展到300多只。
几年摸索,王小兵独创了“分群放牧法”:母羊、羔羊、肥羊分片管理。“放养的山羊肉质紧实,镇上和县里的餐馆抢着订,去年春节前卖了50多只,除去成本挣了3万多元。”王小兵看着身旁正在啃食青草的羊群,笑得憨厚。更让他开心的是,自家麦草地和烤烟田轮作,“冬种麦草喂羊,夏种烤烟增收,土地不闲,病害还少”。
近年来,泸西县烟草专卖局深入推进“粮烟协同”发展模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在全县推广烟后经济作物示范区3万余亩,引导村民在烤烟采收后种植苦荞、蔬菜、小麦等,促进了各种烟村组多元化产业一体化发展,为村民增收添了新渠道。
村东头,村民朱红春正在牛舍里挥着铲子给牛喂草料。
牛舍旁,晾晒着切成一段段的辣椒秆。“这可是我喂牛的‘好帮手’。”他抓起一把混着玉米秆的饲料解释道,“少量辣椒秆粉碎后拌进草料,驱虫又开胃。”这法子是他“试”出来的——去年辣椒丰收,废弃的秆子堆成小山,他灵机一动喂给牛尝,没想到牛吃得直摇尾巴。
朱红春的跨界路充满“反转”。早年种辣椒,他发现市场上干辣椒的售价高,索性利用自家的闲置烤房办起辣椒“烘干厂”,把鲜椒加工成干椒销售,利润比鲜椒翻了两番。
牛粪和辣椒秆朱红春也不浪费,在当地烟叶工作站生产技术员的指导下,他把晾干后的牛粪和粉碎后的辣椒秆拉到地里堆捂农家肥。“一吨牛粪肥能抵两袋化肥,种出的辣椒又红又亮。”目前,他的10亩辣椒田年产鲜椒5吨左右,20头肉牛每年出栏两批,去年单是卖小牛犊就赚了1万多元。
近年来,泸西县烟草专卖局积极引导农户实施农家肥堆捂和菌剂扩繁技术,通过合理堆捂农家肥,不仅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强了土壤肥力,减少了作物对化肥的过度依赖,还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此外,去年该局积极响应上级部署,投入了1000万余元资金,用于支持全县的土地流转、机械化生产以及地膜回收等工作,促进了以烤烟产业带动多元产业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朱红春在牛舍给牛喂草料。段伟 摄
如今,小直邑村的烤烟田冬季披上了牧草的“绿毯”,而牛粪与辣椒秆则化作了滋养土地的“宝肥”……就连王小兵的桃树也成了宝——他用羊粪种出的3亩桃子甜度高,当地收购价每公斤3-5元不等。“这叫‘羊肥桃香’,有时候城里人开车几十公里来尝鲜。”
作者:段伟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