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要素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起到关键性支撑作用。近年来,湖南统筹利用好用地政策“工具箱”,全面激活“沉睡的土地”,全国率先实行农村建房审批“一件事”网上办、掌上办,率先完成更全面更完善的“集大成者”乡村振兴用地政策指引……这些“接地气”的先试先行实实在在惠及了全省3千万余农民和广袤的沃土湘村。
率先全国破难题,迈入“掌上时代”
“以前申请建房手续多、时间长,现在只要手机提交申请材料、打印批准文书,在家就能申请建房、领取证书,真方便!”2024年7月,家住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清塘铺镇石溪村的吴琪彪拿到建房证件后高兴地说,乡镇政府还主动组织开展踏勘测绘、定桩放线、审核发证等服务。
这是湖南省高效办成农村建房“一件事”试点首个通过“一网通办”办结的项目。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农村建房审批存在“多头跑、时间长、材料多”等困境。2024年,湖南在益阳市开展试点,率先全国探索破解农村建房审批难题。借助全省“一网通办”平台与全省农村住房规划建设管理平台的互联互通,农民动动手指就能在线提交申请材料,乡镇政府一站式核发相关证书。试点以来,申请人跑动次数、办理时限、办事材料、表单内容实现精简优化。
为将改革成果惠及广大群众,2025年1月,湖南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5部门联合出台方案,率先在全省范围内推行农村建房审批“一网通办”“掌上办”,以数字化改革赋能乡村振兴。
根据方案,依托省“一网通办”系统和“湘易办”超级服务端,开设农村建房“一件事”专区,村民可在线上(电话、短信、微信等)或线下等方式提出建房申请,经村民小组讨论公示、村级审核上报后,施行一站式受理、选址踏勘、联合会审,一站式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和《农村宅基地批准书》,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方案明确,2025年5月底前各市州完成测试办通,6月底前正式投入应用。
“村庄规划、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用地测量、农用地转用、不动产房地一体登记等,这些涉自然资源部门业务是农民建房审批中的重要环节。”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主动探索破解农村建房审批难题,牵头完成骨干平台‘全省农村住房规划建设管理平台’的建设和使用,目前高效办成农村建房‘一件事’处于测试阶段就大受欢迎。正式投入使用后,全省农民建房审批时间将降至16个工作日以内,因申请和审批过程产生的跑动、资料等成本将降低50%以上。”
点燃乡村产业“引擎”
“一河诗画,满城烟花”。湖南长沙市浏阳市是全球最大烟花爆竹生产贸易基地和科研中心,其花炮荣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殊荣。
彩印包装对于浏阳花炮产业提升附加值、塑造品牌形象意义重大。“在省市县自然资源部门大力支持和全程服务指导下,我们深挖潜力,盘活闲置用地,建成湘赣边彩印包装示范基地,该基地从立项到办理用地手续,仅仅用了2个月时间,目前引进的21家彩印包装企业均以办好用地规划许可证和不动产权证,并进入实质性的建设阶段。”浏阳大瑶镇党委委员卢新明介绍。
湖南隆回县曾因《早安隆回》歌曲火爆全网。2020年以来,隆回向家村立足自然禀赋和农旅特色,通过自然资源部门牵头,携手相关部门统筹规划、联合选址,相继建成了村史馆、彩虹滑道、儿童乐园等17个村集体建设项目,用地面积150余亩,成为当地的“网红打卡点”。系列项目的建成,极大丰富了产业业态,带动全村146人就业,2023年人均收入达2万元,村集体年收入112.3万元,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多元融合特色之路,形成了农民、政府、社会多方共赢好局面。
“生态保护红线内不涉及新增建设用地审批的原住居民可否翻新住房”“宅基地附属用房占地是否纳入宅基地面积”“设施农业用地如何加强日常监管””……一个个鲜活而务实的问题,直击乡镇干部和群众关注的难点,都可以在2024年底“新鲜出炉”的《湖南省乡村振兴用地政策实施工作指引》找到答案。
这也是针对群众普遍反映的乡村振兴用地政策分散在不同法规政策文件中、政策掌握不全面、理解有偏差,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存在不会用、不敢用等问题,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精心编制的较为全面和完善的乡村振兴用地政策“集大成者”手册,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用途管制处相关负责人说:“别看只是一本‘小册子’,可有‘大用处’,极大解决了乡村用地政策信息的不透明、不对称、不充分问题,对乡村振兴领域土地制度创新和用地保障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全面激活土地要素,保障乡村产业用地发展的故事还有很多。省自然资源厅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完善乡村振兴、乡村文旅、矿业发展等用地政策,规范风电光伏抽水蓄能用地用林,全方位指导服务建设项目落地,进一步规范和优化用地预审与选址工作。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探索建立企业拿地行为AI分析模型,全力保障有效项目用地需求。全力推进“全面融合”,以“多规合一”为基础深入推进“多审合一”,重塑审批流程、创新工作机制,实行用地用林审批审核事项同步办理、联动审批,推动要素保障“一件事一次办”,提高重大项目用地用林要素保障效率,降低乡村振兴项目投资成本。全省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因地制宜盘活农村存量闲置集体建设用地资源,引导城乡用地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
扮靓和美乡村“颜值”
红瓦白墙,错落有致,让村落有更多“烟火气”的滋养、“乡愁味”的寄托。湖南株洲市在促进“和美湘村”建设中大胆探索,自然资源部门紧紧牵住镇村规划的 “牛鼻子”,在全省率先出台《村民建房和风貌管理操作指南》,引导集中建房、规范建房,推行规范建房奖励制度,2024年,775户村民喜获市县两级建房奖励金363万元,正向激励形成示范带动效益,实现用地有保障、乡村风貌有管控、人居环境有提升。
在湘西自治州,保靖县以创新方式激活土地政策,保障公共设施及服务用地,开发溪洲里田园综合体项目,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如今的溪洲村,公共设施新建如火如荼,“四好农村路”纵横交错,农贸集市焕然一新。
优化城乡格局是建设和美乡村的首要任务。全省自然资源系统以高质量规划引领和用途管制,推动和美乡村焕新颜。省级财政安排2亿预算资金,以13个省级重点片区、1000个省级重点村和1500余个市县级重点村为重点,聚焦提升村庄规划实用性、乡村整体风貌引导、乡村空间治理能力,全面推进村庄规划质量提升和乡村地区用途管制依据全覆盖,为建设“和美湘村”各类开发建设保护活动提供坚实空间支撑。
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政策要求,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推进相关项目,通过整合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等,许多乡村地区的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持续完善。
夯实乡村振兴“耕”基
国家级重点项目常益长铁路(宁乡段)梁场、施工便道临时用地复垦不易,需破除厚重的混凝土浇筑层,清除地表杂物,挖沟筑埂,耕作层回填,最终形成地块方正、沟渠连通的水田。长沙宁乡市自然资源部门主动作为、先行先试,啃下临时用地复垦“最难垦的硬骨头”,率先制定临时用地复垦工作规程、验收标准和资料清单,全面推进临时用地复垦工作。如今,稻穗摇曳、蔬果飘香,“沉睡地”变成了“粮满仓”。
耕地保护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之基。2023年以来,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加强耕地变化监测和核查整改,实现问题早发现、早预警、早整改,开展耕地“非农化”、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有效控制了耕地无序流出;会同农业农村部门统筹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恢复,构建汛旱并防与耕地置换协同推进机制,推动洞庭湖区和平原地区批量增加耕地,多措并举、稳妥推进耕地恢复;建设形成全省耕地保护“一张图”,科学引导耕地、林地、园地等农用地空间布局,大力推进耕作层剥离再利用,使优质耕地耕作层异地重生。
“一子落而满盘活”。湖南自然资源系统以战略思维服务发展大局,向前一步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服务,不断为全省加快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提供有力支撑、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作者:彭小云 罗铁军 刘红沙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