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春耕培训在地头 农民乐在心头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刘思宇
  • 作者:孙海玲
  • 2025-03-18 16:54:44

三月的高原,头一天下的一场春雪还未消融,空气中依旧透着一股寒意。一大早,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林川乡泥麻村的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异常,乡亲们齐聚在这里,共享春耕前的“科技套餐”。

“想要庄稼收成好,离不开新技术、好种子。种子是第一要素,同样两块地,种子不一样,收成也不一样。咱们村里海拔比较高,可以选择‘青杂7号’、‘青杂有限1号’这两大品种,海拔更高的地方可以选‘青杂4号’……”主席台那边的话筒里,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春油菜研究所主任唐国永正在用乡亲们熟悉的青海乡音将油菜种子选用、种植技术以及后期病虫害防治等农民关心的问题一一展开讲解。

随后,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农艺师霍建强用鲜活的案例和真实的数据分享了农作物单产提升方面的方法和技术;互助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王贵全,用群众听得懂、能理解的语言将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娓娓道来……一道道热腾腾的“科技大餐”让现场群众直呼“过瘾”。

在多年的种植过程中,泥麻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人石大德越来越意识到“良种良法良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以前种庄稼,全凭经验,现在种地,全靠科技。这几年通过各类培训,我们掌握了不少新技术,并大胆尝试新技术,把所学用到实际生产中,尝到了甜头。比如自从村里引进油菜覆膜种植技术后,亩产量从以前的300斤提高到了如今的450斤。”

听说村里邀请省上的专家下村培训,石大德早早来到广场上。“专家们带来了前沿的种植养殖技术、科学的田间管理方法,这些知识都是‘真金白银’,学懂弄通,往后种地就像有了‘智能导航’,少走弯路,多增收益。”

“邀请相关专家进村,针对群众在春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统一培训,目的就是帮助乡亲们更好地了解和应用农业新技术,为全年的农业生产打下基础。”泥麻村第一书记王发忠介绍:“过去,乡亲们靠着传统种植、养殖模式,日子过得安稳,但也少了点冲劲。如今,时代变了,农业也得紧跟潮流。从地膜覆盖技术的引进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到无人机绿色防控等省工高效的全程机械化技术的运用,这些例子都在告诉我们,科技就是农业发展的‘金钥匙’。”

连日来,互助县各乡镇结合千名干部下乡开展“一宣三促”活动,主要围绕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通过“板凳会”“田间课堂”等沉浸式宣讲模式,开展多样宣讲。同时,组织县农技推广中心、农技站等11个单位约40名技术人员深入到村,结合本地马铃薯、油菜等产业发展,用“方言土语”解读政策内涵,“面对面”解难题,“点对点”送服务,在春耕前提供技术指导。

据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农业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掌握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产量、提升农产品质量、促进农民增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今年以来,青海各地依托农牧民素质提升培训计划,聚焦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围绕春季田管和春耕备播,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专题培训。同时,充分运用“云上智农”等免费在线学习平台,邀请有关专家有针对性地录制课件或开设直播课,并结合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主动联系农技人员和科技特派团成员开展技术服务指导,进一步扩大培训覆盖面。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