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动态 详情

小瓜子“嗑”出大产业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王晓乾
  • 作者:杨丹丹
  • 2025-03-23 16:29:13

洽洽,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靠着一颗小小的瓜子,做到了年产值超71亿元,坐落在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洽洽食品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将中国瓜子做出了文化、做到了极致。

红海创业一炮打响

1999年9月,江南大学毕业、在合肥创业的陈先保正式将自己独创以煮代炒工艺的香瓜子产品推向市场,起了个响亮的名字“洽洽”,并于两年后成立了安徽洽洽食品有限公司。当时,全国成规模的炒货企业已经有500多家,形成品牌势能的也有50多个,而且小作坊不计其数,在这种行业里连生存都很困难,还要杀出条血路,谈何容易呢?

为了把洽洽的品牌打出去,陈先保使出了四个营销妙招:首先创新性推出棕色牛皮纸搭配中国红图样包装,有别于其他瓜子品牌的同时既不失传统韵味,又颇有质感;文创产品是品牌营销的另一助燃剂,在每包洽洽瓜子中放置文化卡片创新玩法,消费者在品尝瓜子的同时,还可以品尝文化,与消费者产生互动,“有卡片的瓜子”形象深入人心;另一个妙招是设置“开箱有礼”活动,小小的“心机”很快俘获了各级经销商的心。2000年,更是力排众议,突破营销壁垒,借钱400万在央视打广告,此后洽洽瓜子在国内一炮而红,2000年,洽洽销售额成倍增长,突破1亿元,2001年则暴增至4亿元。

一时间洽洽彻底火了,厂外等着拉货的车排出去上百米远,车间常年昼夜不歇,可产品依旧供不应求。2008年,洽洽的销售额首次突破20亿,行业霸主的地位再也无人能撼动。2011年,洽洽在深交所上市,被誉为“坚果炒货第一股”。插上了资本的翅膀后,洽洽又陆续开发了花生、蚕豆、薯片等一系列休闲食品,产品不仅飞出了安徽,还飞出了国门,远销东亚、东南亚、欧美等70余国家和地区。

科技创新引领潮流

从“改炒为煮”的香瓜子风靡全球到风味瓜子引领行业风尚再到每日坚果品类开创第二成长曲线,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近年来,洽洽在工艺、技术、生产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完成了从“制造”到“质造+智造”的产业升级,被工信部授予“坚果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单位”,被农业农村部认证为“国家坚果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也是坚果行业第一家入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企业。

“虽然我们是一家食品企业,但地处科技创新之都合肥,始终坚持用科技的力量推动高质量发展。”洽洽食品相关负责人表示,合肥市对民营企业积极帮扶,从鼓励企业增产增收、支持企业技术升级、强化用工服务等方面进行针对企业的政策支持,指导企业千方百计争取项目、资金、政策等支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比如去年通过合肥市经发局的政策推送与解读,积极申报获得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的同时,申请到了安徽省制造强省建设政策补助(绿色供应链)100万元的项目资金,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企业以“质造”为核心,在全产业链贯彻“新鲜战略”。从原料到运输、存储、加工、包装等环节进行全面攻关和创新。参与研发的“干坚果贮藏与加工保质关键技术”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还承担了省重大专项“油性坚果产品提质增效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及智能化生产应用”研究、联合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挂牌成立益生菌研究所、与浙江农科院联合成立中国轻工业坚果营养健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打造“有技术、够新鲜”的安全食品。

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加快数智化变革与转型。全产业链的智能化改造,特别是自动化、数字化工厂应用的生产线建设,在对工艺流程进行优化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与生产设备制造商的协同研发,如联合国际知名厂商瑞士布勒开发专业坚果烘焙设备,八段精准控温,低温轻焙,更能激发坚果酥脆口感等,实现了从风选、煮制、干燥,到烘烤、精选、包装等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专注坚果赛道,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新鲜、营养、美味的产品。洽洽较早洞察到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率先提出让坚果“从零食到膳食”,推动行业迈入发展的新周期。

联农带农增收致富

为了保证产品源头质量,洽洽在安徽、新疆、甘肃、内蒙古和东北等主产区拥有100多个种植基地。每块基地每年稳定产出原料约1200吨,亩产在200-250公斤之间。每一颗优质的葵花籽,都源自洽洽对全产业链的精心打造。从选种开始,洽洽选育出符合口感与品质标准的种子。这些种子被送往全国各地的种植基地,通过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和严格的品质把控,确保每一株向日葵都能茁壮成长,产出高质量的葵花籽。

为保障农户利益,洽洽采用预约订单模式与种植户合作,提前签订预约合同,明确种植品种、面积和原料价格。通过订单农业模式,不仅解决了农户卖料的难题,还为他们提供了种植管理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种植积极性,让农户能够安心种葵。这一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种植积极性,让农户能够安心种葵。赤峰市巴林右旗农户季晓辉近年来与公司连续合作签订葵花籽预约订单,成为“企业+农户”模式的深度受益者。2023年,他带动周边农民一共种植了3800亩363系列葵花,2024年扩种至4500亩,种植区域从西拉沐沦苏木延伸至大板镇。订单保障亩年均收益500-1000元;该模式既稳定公司原料供应链,又破解农户“丰年难销、歉年亏损”困境,真正实现“企农双赢、共促振兴”。

同时,为了促进向日葵产业的良性发展,洽洽每年投入上百万研发资金,联合高校老师专家和农科院科学家,针对向日葵菌核病、机械化收割、盐碱地水肥一体化等前端产业“卡脖子”问题开展试验研究。其目的在于促进产业良性发展,降低种植成本,提升种植管理水平,带动农户增收。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