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传统农村向现代新农村迭代升级,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民素质提升有了新的迫切需求,农民教育培训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革。农民教育培训作为破解农业农村人才瓶颈、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抓手,既是实现农业强国的基础工程,也是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国家战略的核心使命。对此,地方高职院校依托其贴近区域经济、熟悉地方产业的优势,能够精准对接农业转型升级需求,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机制,为农民提供兼具实用性与前瞻性的教育培训,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下称“学校”)立足浙江湖州市农业特色和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地方高职院校的独特优势,积极推动农民教育培训的创新与优化,为全市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教育培训目标上,学校从文化普及、技术推广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塑造和人的全面发展转变,以满足农民创业就业、农业增产增收的需求为核心,着力培育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树立崇农、尚学、厚德、创富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推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在教育培训规格上,学校突破单一的学历型或操作型模式,向“学历+技能+创业+素质”全方位的教育培训转变,强化目标引导与满足需求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同步,寓教于学、寓教于行。在教育培训平台建设上,学校推动传统全日制普通农业职业学校、农村成人教育学校向多元化机构转型,积极构建“开放式农民学院、‘3+2’中高职一体化、农村‘田间课堂’、乡村青创学校、农村创客孵化中心”等新型平台,形成公办与民办合力、系统教育与短期培训互补、普及性与提升性衔接的多元格局。在教育培训师资结构上,学校推动师资队伍从以农村全日制成人教育学校教师为主体,向高校教师、地方行业专家、农业经营主体、乡村创业成功人士“四合一”的复合型结构转变,由传统的传道授业向职业规划指导、创业帮扶延伸拓展。在教育培训资源上,学校推动由单一的政府供给保障向政府主导、校地合作、社会参与、部门协同的系统集成机制转变,优化资源配置,突出绩效导向,普惠与激励结合,加速乡村急需人才的培育。
面对新形势、新目标、新要求,像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这样的地方高职院校须主动作为,推动农民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一是要强化全球化视野。立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中华文明传承与全球文明互鉴,增强农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强化农民粮食安全责任意识,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围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升农民产业链规划、供应链管理及市场拓展能力。借鉴国际农业与乡村建设经验,整合国内外资源,推动一二三产业与农文旅融合,助力特色农业发展和中国式乡村建设。二是要强化数字化思维。运用数字化技术赋能教学实训,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增强学习互动性,满足农民个性化需求,促进自主学习与思维转型。提升农民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利用数据分析快速解决问题、推动创新。引导农民适应数字化商业模式变革,构建多边产业价值链,依托多元化平台打造合作共赢生态圈,拓宽发展空间。三是要强化科技化水平。聚焦机械强农,引导农民掌握机器人、物联网等智能装备应用,提升生产效率。瞄准农业科技前沿,推动现代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拓展农事活动空间。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帮助农民对接国家科技战略,通过校企合作、金融科技等平台联合攻关,建设科技实验室、专家工作站,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四是要强化特色化经营。依托本土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开发特色农业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价值。立足区域化与城乡协同,打造地域特色鲜明、市场认可度高的农产品。构建全产业链体系,强化龙头引领、补链延链,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借力对外开放政策及现代物流、电商平台,以文化赋能和数字化手段提升品牌竞争力,推动中国农产品走向全球。
高质量的农民教育培训需要健全的保障机制和明确的发展方向。地方高职院校应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推动政产学研协同推进,优化教育培训资源配置,完善质量监管和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同时,要立足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推动农民教育培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为中国农民教育培训走向世界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金淦英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