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地方 详情

秸秆“逆袭”记:从焚烧污染到出口创汇的绿色革命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刘思宇
  • 作者:邓俐 邓佳星
  • 2025-04-02 17:09:59

在重庆涪陵高新区的现代化厂房里,金黄的稻秆经过粉碎、发酵、模压等12道工序,最终变成颗粒均匀的环保猫砂。3月31日,随着秸秆控股集团(重庆)产研示范基地正式投产,这种由农作物废弃物制成的猫砂,正以每月2000吨的产能远销北美市场。这场始于田间地头的“绿色革命”,不仅破解了困扰农业多年的秸秆焚烧难题,更创造出年减碳146万吨的生态奇迹。

黑色困局:每年2642万吨二氧化碳的“生态罚单”

每到收获季节,一些地方尤其是农村上空便笼罩着呛人的烟雾。数据显示,全市年产生秸秆1800万吨,传统焚烧方式不仅释放大量PM2.5,更产生2642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4800个标准足球场面积的森林全年碳汇量。涪陵区农业农村委主任代富荣坦言:“秸秆焚烧曾是基层治理的烫手山芋,既要保环境又要保民生,干部群众都头疼。”

金色未来:全产业链构建循环经济闭环

在涪陵生产基地,由秸秆制成的猫砂,不仅吸附力比传统产品提升40%,还能自然降解为有机肥。“我们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以每吨200元价格收购秸秆,相当于每亩地增收150元。”彭永丞算了笔账:项目满产后可消化100万吨秸秆,减少碳排放146.8万吨,创造就业岗位2000个,形成“秸秆-猫砂-有机肥-优质农产品”的闭环产业链。

绿色启示:新质生产力激活“无废城市”

重庆市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到2027年,该项目将带动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突破95%,相当于每年减少燃烧秸秆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种植2.4亿棵云杉。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秸秆变宝藏”模式正从重庆向全国复制,目前已在四川、湖北等地建立6个生产基地。

“这是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张新民评价道,该项目通过技术创新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又开辟了农民增收新路径,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可复制的产业方案。

当秸秆在生产线上欢快“跳跃”,当一袋袋猫砂从长江码头运往海外,重庆正用智慧和创新书写着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新篇章。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不仅改变着传统农业的面貌,更在碳中和的赛道上跑出了“重庆速度”。

作者:邓佳星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