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辽宁农业正经历着发展阵痛:传统种植模式效益低下,特色产业零星分布难成规模,农业现代化转型步履维艰。与此同时,农业科研与生产实际之间横亘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实验室里诞生的科技成果难以走进田间地头,“课题从生产中来,成果到生产中去”的愿景在实践中遭遇了科技成果转化难、科研与产业需求脱节、技术推广落地不畅等多重梗阻。
彼时,为破解这些现实难题,抚顺市政府以问题为导向,与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携手开启院地科技共建之路。历经14年持续深耕科技共建项目,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让实验室里的论文真正转化成大地的丰收。
近日,记者走进抚顺市的广袤田野,近距离观察这一科技助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以期觅得一条可资借鉴的路径。
源起——
案头田头的“双向奔赴”
清晨的薄雾中,清原满族自治县英额门镇椽子沟村的龙胆草田泛起绿浪。就是这片“中国龙胆草之乡”的核心产区,几年前曾陷入“越施肥越减产、药材卖不上价”的尴尬境地。“那些年因过量施肥用药,全村龙胆草连年减产,土壤板结化严重。”椽子沟村党支部书记季忠英回忆。
“作为全国市场份额占80%的龙胆草主产区,粗放种植导致品质下滑、加工靠晾晒、价格受制于药商等问题日益凸显,村民守着‘金字招牌’却难增收。”抚顺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德君说。
转机始于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药植所中药材服务团的科技帮扶。经过细致的田头检测和案头实验,孙文松研究员和专家团队开出“绿色药方”:通过推广微生物有机肥部分替代化学肥料、生物农药协同防控减少化学药剂用量,创新休耕轮作模式提升土壤修复能力。数据显示,新技术使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10%—15%,龙胆苦苷含量提升8%以上,每亩增收超1500元。
“椽子沟村龙胆草产业的复兴,是院地科技共建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我们从2012年起就与抚顺等地开展科技共建,逐步构建起‘科研单位+地方政府+经营主体’的协同创新推广体系。通过在地方建立专家工作站、科技示范园区以及开展‘一对一’技术帮扶等形式为全省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药植所所长孙文松介绍。
起于草而不止于草。2016年以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药植所中药材科技创新团队累计为抚顺引进人参、苍术、五味子等12个道地品种,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10余项,各类单项生产技术40余项。2024年,椽子沟村中药材产业收入已突破1.2亿元,人均收入10万余元,实实在在的收获让当初持观望态度的季忠英感慨:“依靠科技种地,真能点土成金!”
从最初3个专家工作站,到如今覆盖全市的“院地合作三级网络”(省院科技支撑、市局协调推进、镇村企执行落地);从单纯技术指导,发展到品种选育、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的全链条服务,科技星火渐成燎原之势——
科技共建14年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在抚顺共实施各类科技服务项目122项、示范推广新品种492个、新技术477项,建立示范基地298处,示范推广面积37.5万亩,辐射推广面积110万余亩;举办技术培训班458次、开展技术指导2384次,培训农民45917人次;帮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69家,全市标准化产业园区规模不断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凸显,科技服务和推广模式不断创新,资源互补、合作共赢、持续精进的科技合作长效机制已经形成。
扩面——
多方受益的“科技红利”
在抚顺市农业农村局总畜牧师朱峰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本科技共建后出台的《人参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粗略翻看,种苗繁育技术、肥水灌流技术、绿色化病虫草害防控技术、适时采收技术等一册尽览。“过去制定政策缺乏严谨的科学依据,现在每一项产业规划背后都有科研数据的有力支撑。”朱峰介绍,“这得益于2022年科技共建项目由院地向院地企协同的创新拓展。自此,政府有了‘智囊团’、产业长出‘强筋骨’、农民吃上‘科技饭’。”
在多年科技共建的基础上,以合力打造全省现代化农业技术先行示范地为目标,抚顺市农业农村局、辽宁省农业科学院、23家农业企业和经营主体共同打造了院地企协同创新联合体。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抚顺院地共建首席专家、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柞蚕饲养技术岗位科学家李喜升研究员介绍:“一方面带动新品种、新技术、大品牌快速推广应用,另一方面指导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抓好标准化生产,为地方培育和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知名品牌。”
如今,抚顺市的新宾大米等四种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实现零的突破;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5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4个、辽宁省知名农产品品牌17个,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
在院地企协同创新联合体的助力下,农民也吃上了“科技饭”。顺城区河北乡莲岛湾原生态家庭农场去年种植了230多亩的鲜食玉米。“科技服务团提供了‘辽玉糯1号’等鲜食玉米新品种开展种植示范,还指导我们进行了以鲜食玉米为主体打造‘玉米迷宫’。”农场负责人张雪介绍,“既增强了鲜食玉米的市场竞争力,又提升了种植田的体验趣味性,增加了一份文旅收入。”
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深度参与科技共建的科研人员科技推广能力和水平也同步得到了提升,受到农民的“点赞”,成就感满满,科技服务动力更足。
眼下正值柞蚕养殖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为帮助蚕农科学养蚕提高收益,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蚕科所研究人员除了到现场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外,近年还尝试了线上直播的新形式。
为了提高线上授课的传播效果,平时深耕一线的蚕业专家利用业余时间研究直播的技术流程和流量数据,选择适宜的直播时段。每次直播两小时,直播一开,蚕民蜂拥而至,平均观看人数达到1万人次。马彦辉副研究员摇身一变成了“网红主播”,用深入浅出的话语将严谨的科学技术普及给直播间的蚕农,耐心细致地解答蚕农的各种问题。
“很喜欢这种足不出户就能学到技术的方式。” 抚顺县峡河乡台堡村蚕农刘新付说,“在直播间里能随时咨询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这样的专家很亲切,接地气。”
提质——
激发活力的“党建赋能”
技术需求与科技成果的精准匹配,是科技共建能够可持续发挥作用的关键。为此,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与抚顺市农业农村局不断创新科技共建的模式路径,联合建立“需求侧+供给侧”双轮驱动机制。
具体来说,由市、县农业农村部门开展全面产业调研,对企业和经营主体开展 “一对一”需求调研,把握产业现状、剖析存在问题、提出技术需求。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选派90位涵盖食用菌、优质粮食、蔬菜花卉、特色果树、生态柞蚕、中药材山野菜等领域的专家,组建6个专业团队有针对性地提供技术供给。在合作面不断扩展和紧密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为更好凝聚合作双方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2024年12月3日,抚顺市农业农村局与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共同启动“党旗红·强三农”党建品牌创建活动,以党建赋能进一步激发科技共建的活力,提升科技服务的质效。
“‘党旗红·强三农’聚焦围绕中心、建强队伍、服务‘三农’,是有名称、有标识、有内涵、有目标、有措施、有实效、有影响力的党建品牌。”抚顺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刘新武介绍,让支部建立和服务在产业链上是这一党建品牌的突出特色。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把党员活动阵地和科研阵地前移,走进项目区,走进企业产业、走进地头山头,实现科研与党建工作的“化学融合”。
在调研了解到抚顺市农业科学院与清原县土口子乡村民左志正在开展“蒿柳养蚕”研究,有些力不从心,产业发展缓慢之后,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蚕科所柞蚕团队立即专门成立党员服务先锋队,协助其系统开展蒿柳新品种选育及配套养殖技术和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目前,已共同选育出蒿柳品种5个,特别是刚刚选育成功的宽叶和细长窄叶两个品种将为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品种支撑。
把党课讲在田间地头也是“党旗红·强三农”党建品牌的创新载体。前不久,柞蚕服务团队在台堡村举行的送党课和柞蚕放养技术培训深受欢迎。台堡村蚕农张克新说:“这堂课既给我们讲了党的政策,也教会我们怎么防病虫害,我还领到了生产物资,下次有这个活动还会参加。”
除了“送技术进村”“送技能到户”等专项服务,科技服务团队还组织政策、法规宣讲团深入乡村宣讲党的惠农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3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4000余份。
把服务落在农民生产的急难愁盼上,更是体现了“党旗红·强三农”党建品牌的为民服务初心。新宾县永丰农业专业合作社从事段木灵芝栽培、孢子粉采集加工产业。近年来,由于长期生产,菌种退化以及棚室等生产设施设备老化、杂菌累积,导致灵芝生长中后期病害加重,成为制约合作社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在农业科技服务团队的帮助下,2024年菌段发菌期污染率仅为0.3‰,灵芝病害发生率由往年的4%下降到不足0.5%,灵芝孢子粉增产10%,孢子粉饱满率达到98%。
刘新武介绍:“截至目前,通过组建农业科技服务、安全服务、政策宣传等6支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开展‘送项目下乡’解决生产中的疑难问题60余项,受益群众6000余户次。”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于险峰 张萌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