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召都巴镇杠头沟村党员活动室,一把陈旧的黑色椅子承载着村庄发展的精神密码。这把老支书坚守二十余载的座椅,见证过劈山开路、兴修水利的决策风云,更凝聚着两代村党支部书记接续奋斗的初心。从20世纪90年代起,它如同无声的接力棒,将“绿色小康村”“先进党支部”等数十项荣誉背后的创业史层层沉淀。
建强设施 铺就民生路
“种一坡,打一车,撮一簸箕,煮一锅”“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姑娘往外嫁、小伙儿倒插门儿”这些都是1994年前杠头沟村流传的顺口溜。昔日的杠头沟村地处荒山顶、耕地面积仅2929亩,330多户分布在四条交错的沟岔里,村集体外债10万多元,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被龙城区确定为第一批整顿的后进村。
1994年冬天,召都巴镇党委决定从改善村“两委”班子入手,经调研,动员退役后在村里承包砖厂的邢志军回村。随后,经民主推荐、党员选举,邢志军果然满票当选村支书。临危受命的他率先带着村“两委”班子各地参观学习、开阔眼界、活化思路,当年到凤城大梨树村参观后感慨说:“人家都那么好了还在努力,我们更要‘撒楞儿干’。”从此,这句“撒楞儿干”成了杠头沟人的口头禅,更是一种精神传承。
向贫困宣战的第一仗就是修路。从1995年开始,他组织村民先后进行了12次大规模的修路会战,争取资金近450万元,村民做了1万多个义务工。“现在不管是村路、农田作业路,还是环山路,能修的地方都是柏油路、水泥路了,环路通到家门口、农用车还有轿车都随便走。”村民田少勇激动地说。
治理荒山、兴修水利是邢志军面对当时环境发起的又一次挑战。他带领村民先后进行了7次治理荒山大会战,整地挖坑、退耕还林还草7200多亩,栽植大枣、山杏、梨树等9000多亩,还把60余万株天然的山枣树嫁接成大枣,荒山绿化率达到100%,为群众建了一座“绿色银行”,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为了让村民告别靠天吃水的生活,自2001年以来,邢志军带领村民建方塘、修蓄水池、打深水井,解决了用水难题。“那年代我们村50%的农户都吃自来水,全村的耕地、大棚、畜牧小区等用水难的问题全部解决了。”杠头沟村党支部副书记陈玉娥说。
产业调整 开启脱贫路
邢志军与村“两委”班子,每天研究怎么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他抓住全国农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契机,跑银行协调贷款、挨家挨户做工作用贷款、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动员村民搞棚菜种植。2000年,建起了289栋高标准大棚,进行无公害纯绿色蔬菜种植,帮助农户与大连长青公司等单位签订了产销合同。2006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4250元,村集体收入达20万元,最终摘掉了“后进村”的帽子。
“2014年,我们村还建了禽安养殖场,养鸡的得有十二三万只,养猪、牛羊的也都成规模了。那年还建成了新型墙体材料制造产业。”村民李向胜说。
产业强了、村民富了,邢志军决定打造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村。通过争取资金、招商引资及村集体投入,村里建起了2栋近2万平方米的居民楼,修建了占地36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建设了老年公寓、饭店和鱼塘……20多年沧桑巨变,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一座小康乐园。
携手并进 共走致富路
回忆起老支书的点滴,现任杠头沟村党支部书记程海峰很是感慨:“2015年部队转业后我就回村里了,2019年老书记退的,这把椅子却没有‘退休松劲儿’,就像‘撒楞儿干’精神的接力棒,接了就绝不能松劲儿。”
程海峰对杠头沟村的发展有自己的想法,老书记退休后,他便带领乡亲们打起了乡村振兴助攻战。
杠头沟村有一个特色产品“绿豆粉丝”,村民沿用传统工艺手工生产的绿豆粉丝远近闻名。为了把绿豆粉丝加工这一传统产业做大做强,2021年,村里组织投资80余万元修建1座粉丝加工车间,打造了现代化产销一体化粉丝加工产业,粉丝年销售量达1.5万公斤,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带动村民30余人就业。
“程书记思路活,采用线上、线下联动的销售模式,完全不愁销路。”杠头沟村委会委员邢合瑞说,新建的杠头沟粉丝展览馆全面展示粉丝制作过程及村情村貌,在宣传绿豆粉丝的同时也弘扬了传统文化。
近年来,杠头沟村坚持走抱团发展路线,打造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陆续领办了龙圆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组建了肉牛养殖场,建设村集体扶贫观光果园500余亩,以吸纳务工、土地流转和分红等方式,把个别困难村民纳入到产业链条中。如今,杠头沟村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村集体年收入达30万元以上。
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村容村貌的换颜提质、养老服务的更迭创新,杠头沟村乡村振兴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在新建的口袋公园、文体广场及公益老年食堂内,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交流间,程海峰又一次坐到这把椅子上签署文件。阳光透过窗户照射进来,恍惚间,两代书记的身影仿佛重叠起来,他们怀揣的带领村民致富的共同初心,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作者:李长丽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于险峰 刘菁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