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观点 详情

让“法律+技术”为保护文物赋能添彩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袁雅茹
  • 作者:郭元鹏
  • 2025-04-09 15:21:09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位游客在游览北京法源寺时,将一座石狮子推倒在地,造成其摔断、损坏。相关专家表示,该石狮子至少有600年的历史,属于明清时期文物,具有较高艺术价值。视频在网上流传后,不少人对这位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进行讨论。

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承载着独一无二的价值,对于当前研究其所在朝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类似破坏文物的事件令人深感痛惜。在文物被破坏的事件中,有的是因为游客好奇、贪玩或者疏忽大意,无意间对文物造成损害;有的则是故意破坏,比如在文物上涂抹油漆、刻下“到此一游”等。这些不文明的行为不仅影响了文物的原有风貌和价值,还会造成不可弥补的缺憾,不能放任其继续蔓延滋长。

笔者认为,对于破坏文物的行为,仅有道德谴责是不够的,还要用好法律的武器,让行破坏之举的游客付出相应代价。前不久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开始施行,其中提到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对于违法行为的最高罚款额由原来50万元大幅提高到了1000万元,还责令行为人承担文物修缮复原费用,增强了法律的震慑力。对此,还需相关部门强化执法力度,加强法律宣教,及时发现违法违规者,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推动形成不敢破坏、不能破坏的法治环境。

文物保护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随着各地在文物保护区开发旅游项目,文物保护工作面临新挑战,保护手段也要与时俱进。相关地方要善于运用大数据监督模型等,建立文物保护“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将文物保护的管理责任切实落实到各个街区、各个村镇、各个旅游景区,最大限度保护好文物不受破坏。

作者:郭元鹏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