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的不断推进,近年来四川省小麦播种面积持续恢复,已实现连续3年增长。而地处四川东部的广安市,通过在“冬闲田”开发利用、改造低效园林为耕地等方面持续发力,小麦扩面成效显著。去年,广安市小麦种植面积增加3.1万亩,增速居于全省前列,同比增长33%,达到12.4万亩,为四川省粮食增产贡献了广安力量。
眼下,正值小麦生长抽穗关键期,广安市广安区龙台镇红旺村连片的小麦田长势喜人。“再过不久,我们这儿的小麦就可以收获了。”红旺村种植大户张远华边说边弯腰拨开麦穗查看生长情况。
图为红旺村内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的小麦田。
作为种小麦的“老把式”,张远华已有数十年经验,但到广安区种小麦,这还是头一次。故事追溯到去年,张远华陪朋友到广安区考察农业项目,意外发现龙台镇红旺村的农田集中连片、排灌系统完善,适合规模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生产。于是,他立即与村委会表明了合作意向,流转了1000余亩耕地播种小麦。今年,这片麦田即将迎来首次丰收,利润预计可达30万元。
“过去,我们这的农田存在基础设施薄弱、耕地细碎化等问题,尤其是田间日常灌溉和排水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农户们为保障每年5月到10月大春时节能顺利种植水稻,往往会选择‘保大春弃小春’。不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农户们种田的顾虑少了很多。”红旺村党总支书记伍泽西说。
记者了解到,从去年开始,广安区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田土进行立体调型,配套机耕道、生产便道、蓄水池等农业基础设施,使全区80%的耕地形成“田成方、路成网、沟相通、渠相连”的现代化农田格局,为粮食稳产高产奠定坚实基础。此外,该区还积极探索“稻—麦”轮作模式,预计水稻650公斤/亩以上,小麦380公斤/亩以上,基本实现“吨粮田”。
在距离红旺村60多公里外的广安市岳池县顾县镇将军村内,嫩绿的麦苗已长至小腿高。但一年前,这里是一片900亩的花椒种植基地。如今,在种粮大户赵德永的改造下,昔日的花椒园已变成充满生机的麦田。
图为花椒基地改造后的小麦田。
为何要将花椒基地改种小麦?原来,岳池县部分园地存在作物产值低、效益差等问题,赵德永承包的花椒基地便是典型案例。为破解这一难题,自去年小春起,岳池县就以“园地改耕地”为重要抓手,并对主动腾退低效园地、改种粮食作物的农业经营主体给予政策支持。
岳池县农技站站长秦净告诉记者,为激发农户的积极性,县里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补贴政策。一方面,对主动腾退低效园地的农户,可申请1000元/亩的改造补贴;另一方面,对小麦种植面积超30亩的新型经营主体,可领取每亩300元生产补贴。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3573.79亩低效园地的改造,全部用于小麦种植。
谈到如今种小麦的感受,“感到很省心。”赵德永告诉记者,岳池县经常会组织农技专家到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最近一次是在半个月前。农业专家们会深入田间地头,根据实际情况从病虫害绿色防控到精准施肥给出“量身定制”的技术方案。此外,岳池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还提供涵盖机耕、机播、机防、机收、农资供应、工厂化育秧(苗)、烘干仓储等全方位服务,构建起“1+27+422”的三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户劳动力不足、农时延误等问题。
广安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科长肖庆生表示,广安深入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深化种植结构调整,充分用好各类耕地资源,大力推广“稻—麦”“稻—油”轮作模式,持续开展粮油“百县千片”建设,全方位、多环节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稳定提升粮食产能,助力四川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
作者:朱怡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艳玲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