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作为贵州省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在参与“揭榜挂帅”项目中,通过整合学科优势、对接地方需求、创新管理模式,形成了一套以问题导向、协同攻关、成果落地为核心的实践经验,为破解农业关键难题、支撑贵州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模式”。
精准揭榜:瞄准贵州山地农业痛点
构建需求对接机制。重点实验室梳理贵州山地农业产业的痛点和难题,向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提出“产业需求清单”,聚焦水稻提质增产、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蔬菜质量安全、中药材连作障碍等贵州特色农业“卡脖子”问题。例如,针对抹茶茶园,金林红教授提出茶饼病、茶蓟马等防治难题,揭榜立项“茶园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与示范”。近三年,学科团队骨干60人次参与揭榜项目,覆盖水稻、高粱、蔬菜、茶园等作物。金林红教授、臧连生教授等先后获省级“优秀”等次的表彰。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组建“农药学+人工智能+害虫防治+植物病理学”跨学科团队,围绕病虫早期监测、智能高效施药等环节攻克技术壁垒。例如,郝格非教授、高扬扬博士后立足人工智能开发“新型茶叶病虫草害智能防控技术”,显著提升农药利用率,防治效果稳定在85%以上,茶园无一例农残超标。该成果获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
创新管理:构建“挂帅-揭榜-考核”闭环
“技术负责人+产业导师”制。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高度重视“揭榜挂帅”项目的实施,省级“揭榜挂帅”项目的技术团团长宋宝安院士对实验室师生承担的项目给予精心指导。项目基于前期实施过程的问题,创新“技术负责人负责+产业导师指导”的模式,确保科研、产业与市场需求无缝衔接。如陈卓围绕贵州省露地蔬菜根肿病、番茄灰霉病、黄瓜靶斑病等,连续多年揭榜“露地蔬菜精准用药技术”,邀请宋宝安院士担任产业导师,组建“干净优质黔菜”博士村长团队,实验室博士生刘凤华、谢文静、硕士生张新朋等50余名同学参与项目,项目先后在务川、播州、平坝、花溪等地示范和推广,该模式促进了绿色防控技术的熟化应用,近两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6件,形成技术方案12套,在“动静贵州”媒体、“黔菜医生”媒体普及、宣传和培训。
动态考核与激励机制。实验室优化“阶段进展评估+年度目标考核”的机制,有效对接农业农村厅的激励机制。其中,重点针对考核为“优秀”等次的团队,特别是团队中基层一线的农技人员,在职称评聘上给予倾斜。金林红教授、臧连生教授团队中多名基层农技人员在过去三年的职称评审中获评中级或副高级职称。
知识产权共享模式。创新“成果收益共同所有”的模式,激发转化动力。如陈卓教授等牵头在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起草“全生育协同控害增效技术规范”,并获立项。团队成员中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及基层一线农技站人员也参与共同起草标准,共同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技术攻关:聚焦三大核心领域
绿色农药创制。立足贵州特色微生物资源、植物资源,宋润江教授针对水稻细菌性病害,开发侧耳素等杀菌剂产品,转让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在贵州榕江、七星关、惠水、都匀、六枝等地示范,水稻白叶枯病防治效果达80%,成本较常规杀菌剂降低20%,该成果获2024年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已完成公示)。
智慧植保系统。郝格非、金林红教授在紫云茶园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利用遥感、高光谱与AI图像识别,实现茶园重要病虫害监测,准确率达85%。同时,实时监测茶园气温、湿度、土壤含水等指标,为茶园科学管护提供数据支撑。学科特聘教授张维进一步深化数据应用,基于“嗅觉-免疫交叉对话”理论框架,开发害虫行为预测模型,整合至智慧植保AI系统,显著提升山地农业害虫暴发预警能力;其研发的“化学迷惑-社群破坏”防控药剂与监测网络联动,实现靶向精准施药,示范区农药减量达35%,同步降低防控成本,该技术体系为贵州山地绿色防控提供了智能化、低耗高效的解决方案。
生态调控技术。陈卓联合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创新“作物-环境-天敌-微生物”协同调控模式,在平坝、播州、务川等地开展健康菜园行动。例如,在平坝区开展健康菜园创建,菜地周边种植格桑花、凤仙花、除虫菊、三叶草,支撑菜地天敌昆虫,针对根肿病研发包衣技术和土壤微生物调理技术,针对番茄灰霉病研发精准用药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30%。学科特聘教授陈吉祥针对贵州蔬菜根结线虫病,创新“抗病品种-生态调控-生物化学药剂防控”综合防控模式,在开阳、盘州、罗甸等地开展根结线虫病可持续综合防控示范,三年累计示范面积1万余亩次,培训农民、农技人员等200余人次,示范区农药减量30%,防治效果总体达80%以上。
近三年来,重点实验室师生通过承担“揭榜挂帅”项目,累计在务川、湄潭、播州、凤冈、仁怀、瓮安、紫云、平坝、关岭、盘州、花溪等地建设示范区,示范区示范面积2万余亩次,培训农民、农技人员等2000余人次,编制“全生育期协同控害增效技术”资料20余期,示范区农药减量30%,防治效果总体达85%。60人次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入驻科技小院,扎根贵州基层,成为乡村振兴技术骨干。相关经验获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光明日报、新华社全媒头条、农民日报采访报道。吴剑教授领衔主持的成果“新农科‘双引领、三支撑、四融合’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2024年贵州省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贵州大学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师生参与“揭榜挂帅”的实践证明,“学科优势、地方需求、创新管理”的机制能够有效激活高校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的创新潜能,灵活应用补齐服务过程中的短板,为欠发达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提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支撑。
作者:陈卓向 嵩丁龙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