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浙江诸暨有对“新农人”夫妇,照亮生物多样性保护明灯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杜娟
  • 作者:朱海洋 赵仙芳
  • 2025-04-20 16:00:35

在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有个名为“永宁弟兄农业”的鼋龟基地,主理人是一对“80后”夫妻,丈夫叫田力,妻子叫楼文妤。两人从外贸行业跨界而来,几年前,一脚踏入农业与物种保护领域,带领团队将濒危物种保护、研学教育与农文旅融合,打造出一个独特的生态保护模式,也唱响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赞歌。

近日,在鼋谷基地,来自诸暨市山下湖镇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正聚精会神地聆听着“讲解员”对黄缘闭壳龟等龟类知识的讲解。小朋友们不知道的是,这个“讲解员”可不普通,他是来自海南师范大学的生态学在读博士。

2023年,田力做了一件让学界惊讶的事——无偿资助海南师范大学的生态学博士团队,为他们免费提供100只黄缘闭壳龟,以及追踪器等全套设备,支持其开展研究,填补这一物种生态学研究的空白。

黄缘闭壳龟是龟鳖目龟科闭壳龟属爬行动物,又名夹板龟,是浙江、江苏、安徽、湖北一带独有的龟种,野外种群数量稀少,市场价值高昂,一只龟苗售价可达1500元。由于黄缘闭壳龟栖息在丘陵山区丛林、灌木之中的阴暗地带,且距离溪谷不能太远,只有让龟群在山林间自由活动,才能开展全方位的研究。于是,田力又把鼋谷基地旁几百亩的山林基地免费提供给团队使用。

博士们每天在林间穿梭,追踪龟的行踪,记录其习性,田力则不计回报,为他们无偿提供生活保障和研究条件。这一校企合作的背后,是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执着。如今,这些年轻学者的研究成果已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不仅为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打开了新天地,也让鼋谷基地为更多国际友人所认识。

谈及为啥会养龟,田力坦言,是缘于对生命的天生敬畏。2017年,他与妻子来到枫桥镇永宁村,打理岳父一手创办的农场。在楼文妤的支持下,田力一直以来想建个龟园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拿到了省内第一张陆龟饲养行政许可证。

“一开始只是想育龟卖钱,救助这一块,压根没考虑。”田力说,在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爬行动物养殖经验后,他认识到,救助之举具有物种延续的自然保护意义,可以创造更广泛的社会价值。2020年底,在多方努力下,7只亚达伯拉象龟陆续住进鼋谷基地,之后又陆续引进了40多种珍稀爬行动物。如今,这里生活着8个濒危的陆龟品种,每种数量达10只。

2021年1月,基地迎来第一批小学生访客。田力又意识到,要将这份热爱长久坚持下去,救助、保护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开展科普宣传。现在,鼋谷基地访客越来越多,平均每年接待的研学游超万人次,在无形中把这种对生命的热爱与态度传递给了更多下一代。

而田力的梦想还不止于此。在距鼋谷基地不远的一个大型玻璃温室里,未来模样已初现雏形:热带植物环绕水系,亚达伯拉象龟在模拟原生地的环境中漫步,每一种珍稀爬行动物都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他设想是,把这里打造成集科研、教育、文旅于一体的全国最大的爬行动物保护中心。

“目前,正在进行挖土、水系布置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马上就可以引进热带绿植了,计划5月份就能开放1.0版。”田力兴奋地说,紧接着,引进高校实验室入驻,打造2.0版,把这里变成濒危物种研究的“热带工作站”,孵化更多的生物学专家,也吸引更多研学团队,从而更好地推动诸暨农文旅融合发展。

从罐头瓶养鱼到万方生态穹顶,田力夫妇用行动践行着一个朴素的信念:生命的价值,在于唤醒更多生命对自然的敬畏。在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上,两个人都很笃定,就想做那盏照亮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明灯。

作者:赵仙芳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