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观点 详情

三农时评 | “小家政”撬动“大消费”,需打通哪些堵点?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袁雅茹
  • 作者:余瑶
  • 2025-04-23 10:49:11

家政服务一头连着城市千家万户、一头牵着进城务工劳动者,在当前促消费、扩内需、稳就业的大背景下,促进家政服务消费扩容升级正当其时。

近日,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促进家政服务消费扩容升级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提升服务供给质量、促进便利消费、完善支持政策、优化消费环境4个方面提出了12项重点举措,旨在促进家政服务消费扩容升级。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大有深意,顺应家政服务消费市场新趋势,精准回应目前存在的痛点堵点,为家政行业高质量发展送去了“及时雨”。

我国家政服务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数据显示,近十年全国家政企业注册量呈整体增长态势,从业人员已经超过了3000万人,2024年行业营业收入达到1.23万亿元,家政服务业已形成万亿级大市场。事实上,家政服务业的消费潜能远未充分释放,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突破3亿,65岁以上老年人达2.2亿,还有超过3000万3岁以下婴幼儿以及8000多万残疾人,养老、育幼、照护等家政服务成为很多城市家庭的“刚需”。据有关行业协会测算,家政服务的实际需求超过5000万人,还存在2000多万人的服务缺口。在不少城市,家政服务业常年位居“最缺工”职业榜单前几位,一个让人放心的“好阿姨”可遇而不可求。

一边是庞大的市场需求,一边是紧缺的从业人员,为何会产生这样的供需矛盾?背后原因有多重。家政服务业一般就业门槛较低,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行业企业小散乱问题较突出,不仅难以满足消费者的日常需要,有时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有效保障。与此同时,消费者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还涌现出以“开荒”保洁、整理收纳为代表的细分赛道,产生了儿童成长陪伴师、宠物托管师、陪诊师等新兴职业。即使是育婴早教、养老护理等传统的服务领域,消费者对服务人员知识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让一部分上了年纪的劳动者愈感力不从心,而社会职业偏见却阻挡了一些年轻人加入这一行业的脚步。

家政服务一头连着城市千家万户、一头牵着进城务工劳动者,在当前促消费、扩内需、稳就业的大背景下,促进家政服务消费扩容升级正当其时。《通知》敏锐把握家政消费升级的趋势,瞄准了当前家政服务市场的痛点难点,回应消费者、从业人员、企业三方关切。消费者渴望更加便利获取品种丰富、质量优良的服务,减少信息的不透明不对称,物有所值、放心消费;从业者希望就业更加稳定,劳动技能有所提升,劳动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家政行业企业多为中小微主体,期望获得政府的财政金融支持,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此,《通知》从供给端优化、消费端保障、产业链协同等多个维度加强政策支持,推动家政服务业向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有望形成服务扩容、消费升级与产业增效的良性互动。

就拿家政服务标准化来说,这是提高消费意愿的关键一环。使用过家政服务的人都有共同感受,就是没有一套明确的标准去评价自己接受的服务水平如何,“有没有”服务很好判断,至于服务“好不好”,服务消费者和提供者各有其理,家政企业难以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为此,近年来我国开始探索家政服务标准化工作,比如规范“月嫂”服务和“育儿嫂”服务的两项家政领域重点国家标准已于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通知》提出持续完善家政服务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一批家政领域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对于规范家政服务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促进家政服务消费扩容升级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对于政策落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堵点难点,应做好充分的研判。比如,推动符合条件的灵活就业家政服务人员在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考虑如何在调动劳动者参保积极性的同时,避免加重小微家政企业经营负担?是否可设计针对灵活就业家政人员的分层级分类别参保形式,采取更加灵活的缴费方式?这些都需要持续性的制度探索,在具备条件的地方试点先行。再如,当前家政行业从业者老龄化特征明显,《通知》提出“培养一批符合家政行业中高端需求的专业化、职业化、高素质技能人才”,这不仅需要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还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打破公众对家政服务的刻板印象。毕竟,吸引年轻人主动对接家政行业的中高端需求,比起可观的收入水平,他们还需要来自社会的职业认可、价值认同。

家政服务不仅是每个家庭的“家事”,也是关系民生福祉、经济发展的国家大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进程加快,未来这一行业将成为一个极具生命力的消费大市场、一个极富包容性的就业“蓄水池”。期待在国家政策引领下,消费者找个“好阿姨”不再是难事,从业人员劳动更加体面、更有获得感也将是常态。

作者:余瑶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