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织网“锁”黄沙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趁
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甘肃省武威市的石羊河下游绿洲,是阻挡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汇合的最后防线,成为守住西北部风沙线的“桥头堡”。从高空俯瞰,武威市凉州区规模精准固沙造林区的草方格镶嵌在高低起伏的连绵沙丘中,犹如整齐的“魔方”扎根沙地,抵御风沙。时值暮春,草方格中的灌木长出嫩枝,让荒凉沙漠逐渐变成绿洲。
沙漠治理利器草方格,其原材料就是秸秆。凉州区的秸秆原料,一部分来自2000公里外的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湖南省部分山区地势崎岖,水稻秸秆收集成本高,迫切需要开拓高附加值利用场景。”湖南省牛羊产业协会秘书长张马兵介绍,2024 年,衡南县首次探索将水稻秸秆销往西北地区,为“三北”工程提供治沙“利器”,提高了秸秆利用附加值。
“南方水稻生长周期长,秸秆韧性好,是很好的制作草方格的材料。”张马兵说。扎草方格治沙的方式在治沙领域由来已久,在流沙表面用麦草、稻草等扎成方格形状,流沙不易被风吹走,在草方格内种植沙生植物,不仅能阻沙、固沙、截留水汽,秸秆腐烂后还能变成肥料为植物提供养分,成为告别“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重要“草根力量”。
“用于‘三北’工程的水稻秸秆标准要求较高,为了满足草方格使用需求,我们要保证秸秆的长度在80厘米左右,然后打成捆运至凉州区。去年,合作社销往凉州区的秸秆共计1300吨。”衡南县双福优质稻产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罗忠诚介绍,秸秆用于防沙治沙,不仅解决了秸秆处理问题,助力沙漠治理,也起到联农带农、促农增收的作用。罗忠诚告诉记者,去年,合作社共带动周边5家水稻种植合作社,每亩增收60元,今年合作社计划收集2000吨秸秆继续用于“三北”地区。
下一步,衡南县将及时关注秸秆回收企业相关信息,主动与甘肃省武威市石羊河中下游“防沙治沙”林草综合治理项目精准对接,目前,已与该项目签订1.5万亩水稻秸秆供应协定,实现秸秆回收利用和生态环境治理双提升、双促进。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