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 | 假日乡村游,你怎么看

2025-04-23 11:31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袁雅茹 作者:任慧 陈彦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在节假日选择去乡村游玩,民俗、赏花和古镇游成为热门主题。有不少网友认为,节假日去乡村踏春赏花、体验非遗,可以远离城市喧嚣,放松身心;也有网友感慨,去乡村、古镇“反向旅游”本想避开人潮,享受高质量服务,但有些景区接待能力有限,体验欠佳;还有人提醒,部分乡村旅游景区地处户外,随着徒步、攀岩等户外运动兴起,参与的爱好者不断增多,需警惕自然环境受到破坏。对此,你怎么看?


在快时代里寻找慢生活的栖息地

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选择在假日奔赴乡村,这场以自然为名的出走,正成为现代人自我疗愈的精神仪式。乡村游本身具有一定的魅力,比如山间果园的满树桃花、片片油菜花海疗愈视觉疲惫,非遗传承人的织布机复现着工业化之前的时光密度,都带给游客更多新奇。在假日乡村游中,年轻父母带着孩子辨认农作物,老年人在老街上重温旧时光,这种代际间的互动,也增加了情感交流,身心得到了放松。

通过乡村游,人们享受到自然生态的滋养,更发现了乡村传统工艺、节庆习俗、古建筑等文化遗产的巨大价值。期待更多乡村打破传统模式,完善田园综合体验项目基础设施,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沉浸式游玩体验,让更多人更好地融入乡村。

作者:任慧


乡村游如何接住流量?

转战乡村古镇的“反向旅游”本是放轻松、寻清净的新选择,却频频陷入人满为患的窘境,让乡村空间超负荷运转。

这种现象的背后,本质是乡村旅游供需的失衡。部分景区对流量红利急于变现,重营销轻体验:停车场、卫生间等基础设施长期超载,非遗展示沦为“五分钟拍照秀”,民宿跟风扩建却忽视了文化特色挖掘。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地方为迎合市场,将古建筑改造成千篇一律的商业街,把乡愁变成了流水线上的工业品。避免这些现象对乡村的损害,需要地方政府健全游客承载量预警机制,及时调控人流;挖掘当地文化特色,还可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提升民宿、餐饮等配套品质,真正让流量转化为留量。

作者:陈新宇


乡村游也需文明游

乡村露营、徒步穿越等户外运动成为城市人群的新宠,越来越多的游客感受到了乡村自然景观的独特魅力。不过,在激活乡村旅游的同时,露营地旁农田被踩踏碾压、网红路线垃圾堆积、水源污染等问题也不时出现,为生态文明保护敲响警钟。

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要注重培育美景美食的吸引力,更要重视生态环境长久发展的“回头率”。管理部门需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如设置指示牌,增添垃圾桶,完善生态步道等,加强对游客文明游览的宣传和引导。游客作为自然美景的体验者,也应自觉承担文明旅游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实现乡村旅游的诗意栖居与生态文明的和谐共生。

作者:陈彦宇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