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陕西杨凌:沃土藏金钥 科技谱新篇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倪杨金子
  • 作者:吴晓华
  • 2025-04-26 22:48:18

4月25日,全国主流媒体杨凌行主题采访团走进中国杨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实地探访土壤的“基因图谱”到作物的“逆境突围”的科技革命。

中国杨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

步入中国杨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的“耕地质量与土壤”主题展区,脚下是一幅覆盖全国的土壤类型分布图,如一幅大地的“生命图谱”,展柜中陈列着68份特殊土壤样本。

“这些样本不仅是地理标志,更是研究土壤演变的‘活化石’。”中陕高标准农田建设集团副总经理杜宜春说,团队历时一个月左右时间,采集11.4万份土壤样品,构建起覆盖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盐碱地的全国土壤数据库。

耕地质量与土壤样本库

展区内,四大修复技术体系——土壤物理性状调优、土壤化学性状调优、土壤生物营养重构和耕地质量监测管护,通过流程图清晰展示,从深松土壤、增施有机肥到微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每一步都精准提升土地“健康值”。

在智慧芯农业展区,展馆中央的沙盘模型勾勒出未来图景:无人农机巡田、养殖牲畜粪便发酵成有机肥、新能源利用,作物有限空间种植等最大限度发挥农田价值……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科技对土地的赋能。

当土地的生机被唤醒,种子的潜能亦在实验室中迸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内,一场关乎粮食安全的“基因革命”悄然推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

作为我国农业科技的核心力量,该实验室聚焦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长期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乡村振兴、农业绿色发展等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研究。

在小麦研究领域,实验室作为国内唯一参与单位完成了普通小麦参考序列,攻克了小麦遗传学领域的“珠穆朗玛峰”。此外,实验室系统揭示了小麦条锈菌致病机制,率先发现其毒性变异途径,为抗病育种开辟新路径。

针对旱区农业,实验室探明了西北旱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菌群分布规律,建立国际最大旱区土壤微生物资源库,破解了微生物与养分协同难题,相关技术支撑旱区作物大面积增产。

作者:吴晓华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