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三行情诗”表白我扎根的川西北高原绿洲

2025-04-27 09:11 来源:中国农网 编辑:吴叶琪 作者:高孝雨

自行车辙缓缓向前,盛夏的若尔盖像一块被风揉碎的绒毯,沿着地平线的弧度缓缓舒展。格桑花在草甸上泼洒出斑斓的色彩,牦牛群游弋在银链般蜿蜒的黄河畔,远处的帐篷窗棂半敞冒着缕缕青烟,河曲马的一声嘶鸣惊起一群蝴蝶,如满川星河坠落在这片若诗若画的草原。这一次的毕业骑行让我一心想扎根若尔盖的念头慢慢萌芽,引领着、召唤着我坚定前行。转眼间,那片格桑花已经在我眼中绽放了3次,我对这片热土有了更多的热爱和依恋。写下“三行情诗”表白我扎根的川西北高原绿洲,我在这里找到了心灵归处,找到了奋斗舞台,也找到了人生的价值。

第一行:初见你,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耳目一新,移步换景我遇见了惊喜。

初到四川阿坝农商银行郎木寺分理处的清晨,高原的霞光将营业厅的大门染成金红。我擦拭着蒙霜的柜台玻璃,指尖触到冰凉的金属锁扣,一抬头便撞见第一位客户——一位裹着褪色藏袍的老阿爷,他站在门外搓着手哈气,睫毛上凝着细碎的冰晶。递来的存折裹在羊皮袋里,内页夹着一片风干的雪莲花瓣,他说这是孙女的“吉祥符”,存钱是为攒她新学期的学费。我数着他从怀里掏出的零钱:硬币沾着牦牛粪的草腥,纸币折痕间藏着青稞面的碎末,最底层压着一张泛黄的作业纸,上面用稚嫩的汉字写着:“爷爷,我考了第一名”。那一刻,柜台仿佛成了连接草原与远方的桥,数字在计算器上跳跃时,我听见帐篷小学的读书声穿透风雪。下午结账时,老阿爷又折返回来,隔着玻璃塞给我一块用哈达包着的奶渣,融化在掌心的甜,让我想起入职培训时行长的话:“在这里,金融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托起帐篷的脊梁,是格桑花扎根时需要的土壤。”

第二行:靠近你,是“共度风雨情更深”的并肩而行,步履实地我收获了成长。

那场暴雪夜的故事至今刻在骨子里——牧民多吉的牦牛群被困在大雪覆盖的山坳,他裹着结冰的藏袍冲进营业厅,贷款申请书上还黏着未化的雪粒。我们连忙出发赶往牧场,车灯的光束在狂风中摇晃,像一串倔强的星子。翻越雪坡时,车轮陷入冰窟,主任扎西脱下工装垫在冰面上,笑着说道:“银行人的膝盖可比车轮硬!”中午抵达牧场,帐篷里燃着牛粪火,多吉的妻子煮着奶茶,小女儿卓嘎用冻红的手递给我一块糌粑,上面印着小小的牙印。归途上,扎西教我唱藏歌,歌词里没有“金融”二字,却唱着“河水养活鱼群,信任养活人心”。三年间,我学会藏语的“一二三四”,也读懂草场四季的借贷周期。这片土地教会我:奉献不是口号,是风雪中紧握的掌心,是贷款上每一笔标注的如期归还。而成长,是发现数字能丈量风雪,却量不完牧人眼里的光。

第三行:拥抱你,是“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情感共鸣,为梦而燃我听见了呼唤。

如今我的工作地址栏印着:“若尔盖”,宿舍里总放着两样东西:一束格桑花标本,一根洁白的哈达。记得第一次“马背银行”下乡时,牧民们给我和扎西主任送上哈达,说“流动柜台比迁徙的候鸟更守信”。我蹲在帐篷外帮老阿妈核对草场补贴,她突然把转经筒放在我掌心:“小伙子,你念数字的节奏,和我念经一样虔诚。”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长,重叠在泛金的草原上,那一刻我突然懂得:所谓故乡,不是出生的坐标,而是你愿将血肉化作养料,去滋养一片土地的未来。

如今,我的工装沾过黄河岸的晨露,靴底嵌着若尔盖的草籽。在这里,青春不是远方的诗,而是帮少年扎西申请助学贷款时他眼里的星火,是重建雪灾后的牧场时牧民高举的哈达。高原的风吹皱了脸颊,却吹不散心底的热望——那片格桑花又从泥缝里挣出嫩芽,就像我们在这片高原上,用微小的金融火种,点燃了千万顶帐篷里的春天。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