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过程中加大信息化管理,这是新疆库车棉花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路径。数字棉花建设项目建成运营后,棉农通过手机APP足不出户就能监测作物长势,还能按需进行浇水、施肥,有效降低棉花水肥管理成本,实现降本增效。” 河北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赵鸣泽介绍道。
4月22日,在库车市墩阔坦镇的数字棉花建设基地,大气植物生长检测仪、虫情检测仪、孢子检测仪等设备已在示范田边架设完毕。来自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的专家,联合新疆相关水务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忙着安装土壤墒情检测仪。这些设备如同示范田棉花生产管理的“千里眼”和“听诊器”,可实时监测棉田土壤墒情、作物苗情、田间虫情及气候灾情,并及时发出预警提示。
库车市数字棉花建设项目依托该新疆水务公司的农业智能化数字应用平台。该平台由公司联合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专家共同研发,通过整合土壤墒情监测设备、气象观测设备、虫情监测设备、苗情观察设备、孢子粉监测设备,搭配智能水肥一体机和田间电动阀,构建起数字棉花智能化管理系统。该系统深度融合智能传感、自动控制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实现远程灌溉、施肥、化控操作,推动水、肥等资源高效利用与棉花精准管理。与此同时,该新疆水务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在墩阔坦镇数字棉花建设基地开展盐碱地改良和水资源高效利用项目,通过施用土壤改良剂等手段,提升棉花品质与产量。
目前,库车市正全力推进以水肥一体化、田间自动化、农业四情监测及空中遥感无人机为核心的智能化数字应用平台搭建。部分区域已完成设备初步安装与调试,为后续数据采集与应用筑牢基础。
该新疆水务公司智慧水务负责人扈纬禄表示:“田间硬件设备与空中遥感无人机已投入使用,棉花耕种、管收数据,以及土壤、气压、气候等综合数据采集工作已启动,数据的分析与整理也在同步推进。系统完善需 3至5年的数据积累,当前处于数据积累初期,虽尚未形成完备数据库,但已搭建起数据框架,后续将持续对采集数据进行系统整理与分类,这些数据将为棉花生长大模型构建提供有力支撑。”
库车市作为我国重要的优质棉花产区,常年植棉面积稳定在180万亩左右。随着数字棉花建设项目的应用与推广,将有力推动当地棉花产业向优质高效转型升级,切实提高棉农收益,为棉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智慧动能”。
作者:韩遇琳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道忠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