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目标,加强村级组织后备力量建设至关重要。去年以来,四川省三台县按照“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强、书记引领能力强、产业发展好、治理效果好”等标准,遴选出三个村,规划建设乡村振兴“头雁”培育工作室。
该工作室肩负的重任是:从去年8月到今年10月,各工作室举行村级党组织后备力量培训,每期培训人员为5人。参与培训的人员来自各乡镇,培训内容为理论学习、现场教学、实岗锻炼等。目前各工作室已举办培训班七期,第八期培训已于4月15日开班。
三个设立“头雁”培育工作室的村分别为:八洞镇书房村、立新镇高棚村、金石镇海堂村。这三个村之所以脱颖而出,主要是党组织力量强,书记引领带动全村产业发展好,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高,村及村党组织书记均获得过县、市、省甚至国家级表彰和荣誉。
闯出一条路,带领大家富
八洞镇书房村党委书记彭小辉,2012年从浙江返乡,先是在镇上做生意,2013年回村担任村干部,2020年起担任书房村党委书记。2017年起,彭小辉同几个返乡创业者在村里发展柑橘产业,2023年又同几个返乡创业者发展肉牛养殖,目前已形成种养循环模式。
激发彭小辉产业带富书房村的想法,来源于2017年在彭州市宝山村学习考察得到的启发和鼓励。“一个震后重建村能把村级产业做到产值过亿,家家住别墅,人家能办到的事,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办到呢?”有了这样的信心后,时年41岁的彭小辉决定发展柑橘。
可当他跟其他党员干部一户一户地去做工作时,村民几乎没有人响应。于是,彭小辉找到本村返乡创业者彭声枝、王见及成都好友邓宾,4人合股成立了三台县爱媛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栽种柑橘500亩,共投入了500余万元,去年进入了丰产期,亩产4000斤。
彭小辉跟另几个返乡创业者创办的三台县八洞镇玉肥牛养殖家庭农场,目前存栏肉牛500头,即将出栏。根据目前肉牛市价,每头牛预计将盈利3000元左右,加上柑橘产业的利润,两项产业将实现年利润400万元左右,并为全村创造100万元以上劳务收入。
彭小辉说,他闯出一条路子,目的是带动大家一起富。2018年起,村民在彭小辉的指导和带动下,纷纷发展了柑橘500余亩,目前也进入了丰产期。其中李家大院家庭农场,为16个李姓本家共同成立,种植柑橘300余亩,每年将实现利润150万元左右。
种植柑橘,合作社与村民和村集体建起了721分配机制。“即在收回全部投入资金的情况下,每年利润合作社分七成,村民分二成,村集体分一成。”彭小辉说,根据目前的行情,村民每亩除了150元土地流转费,还可分1000元左右,村集体每亩可分500元左右。
一株小白菜,产值2.5亿元
立新镇高棚村党委书记崔兴江,曾在新疆上大学,并在新疆工作一段时间,后转回到中石化绵阳销售公司。2012年回到村里,因受村民卖菜难的触动,崔兴江决定带领村民在蔬菜产业上闯出一条新路子。2017年起他担任村干部,2020年起担任高棚村党委书记。
2013年,崔兴江带领村民种莲白和莴笋,蔬菜收后种粮食,实行菜粮轮作,发展到1000亩。但只种一季莲白和莴笋,还是赚不了多少钱,他想找到一个周期短、见效快且很赚钱的项目。几经考察和选择,崔兴江决定种小白菜,从种到收仅一个月,一年可以种八茬。
可一茬一茬的小白菜卖给谁?2016年起,崔兴江带领党员干部分组去北方各省市跑市场,他们一年跑十多万公里,功夫不负有心人,5年时间,他们的小白菜总算打通了北方市场。村里的蔬菜基地也逐步扩大到2400亩,并成立立新镇新景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
2022年,绵阳市组织“绵品出川”行动来到东莞,崔兴江也带上高棚村的小白菜。他认识了深圳一家农产品销售公司的老板,并与之签订固定供销合同。去年10月,绵阳市组织“绵品出海”行动,崔兴江又利用在新疆的同学资源,成功将小白菜打入中亚市场。
如今,高棚村小白菜不仅在大湾区吃香,而且乘坐中欧班列远销“一带一路”国家,去年合作社蔬菜销售总额9100万元,中亚各国就达2700多万元。通过合作社带动,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达10000亩,农民种一季粮食,再种五茬小白菜,去年蔬菜总产值2.5亿元。
“2020年起,最初由党员干部合股成立的合作社正式移交给村集体。”崔兴江说,因为大家的投入均已成功收回,交给村集体是为了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去年,高棚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30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万元,全村存款额突破10亿元。
让头雁领航,建共富学堂
三台县这次探索构建的村级党组织后备力量培育体系,就是依托三个乡村振兴“头雁”培育工作室,实施“理论武装+实践淬炼+导师帮带”,让更多的人成为最基层的新“头雁”。通过“头雁启航·共富学堂”的形式,为新一轮村级两委换届工作储备新鲜血液。
无论是高棚村还是书房村,能被全县确定为“头雁”村,被赋予领航重任,关键不仅在于这些村产业发展得好,更重要的是这些村的党建工作扎实,从实践中磨练出了一支以书记为核心的过硬队伍,在这支队伍的带领下,产业发展和基层治理上都创造了成功经验。
创办乡村振兴“头雁”培育工作室,就是要把这些成功的经验传授给广大后备力量,让他们也逐步成长为各自村的“头雁”。实践证明,这样的效果正在产生。“以前我在镇上上班,没当过村上的干部,这次扎根于书房村,是打算系统地学习。”来自灵兴镇的张长松说。
培训结束后,退役军人张长松将去石堰村工作。石堰村是个三合一的大村,也是一个基础很薄弱的村,目前村集体经济收入尚在5万元之下,且基层组织班子年龄偏大。“我去了后,准备搞一段时间半军事化管理,先理顺思想,把凝聚力打造出来。”张长松说。
“只要产业发展好了,村民富裕了,基层治理自然也就好办了,”崔兴江说,“可见产业发展是首要的,但必须有一班党员干部敢闯敢干。”来自老马镇莲花村的曾继伟,从高棚村培训回去后,立马将村上闲置的大棚接手过来,利用在高棚村学到的技术种起了蔬菜。
正在进行中的“头雁”培育工作,不仅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同样为他们搭建了交流的平台。书房村工作室二期学员樊晓娟来自龙树镇三联村,张小华来自忠孝乡,两人认识后,得知张小华在村里种蔬菜很成功,回去后也流转了100余亩地种起了蔬菜。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传君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