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湖北省举行农民个人信用价值和农村资产信用价值贷款政策发布会,标志着全国首个系统性破解农业融资难题的信用评价体系正式落地。当日,湖北首批7164万元信用贷款注入10个试点县市的农民个人和农业经营主体,同步释放的还有总额达29.7亿元的区域授信额度,这场由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财政力量共同参与的农村金融改革,正在荆楚大地掀起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新浪潮。
破冰:信用价值重塑农村金融生态
“过去贷款要跑断腿,现在靠信用就能拿到资金。”湖北贝迪鸽业董事长李金勇道出了众多农业经营者的心声。长期以来,农村资产确权难、评估难、抵押难的三重困境,使得全省涉农信用贷款占比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皮少成在发布会上坦言:“要让金融活水真正流向田间地头,必须突破传统抵押贷款思维。”
这场改革的核心创新在于构建了“双轮驱动”信用评价体系。“农民个人信用价值选择生产规模等14个具体指标;农村资产信用价值选择农村耕地等12个具体指标;突出轻资产、宽信用、广覆盖、便利化,既考虑农村实际,又兼顾涉农主体基础条件、稳定性、成长性和声誉,力求信用贷款尽可能覆盖有需求的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皮少成介绍。在政策发布会现场,记者目睹了信用评估模型的运行:系统自动抓取农户土地流转面积、种养技术认证、电商销售数据等指标,结合卫星遥感监测的作物长势,几分钟内即生成信用评分。武汉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大屏实时跳动,12类农村资产的市场交易数据正被转化为可量化的信用价值。
“坚持数据增信,让数据多跑路、农民少跑腿,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我们推动银行机构依托农业信贷直通车平台,全面接入农业农村动态数据,建立涵盖农民个人信用价值、农村资产信用价值等核心评价指标的数字化档案,通过政务数据与行内数据融合,实现精准信用画像,将‘两农’信用价值评估模型与各银行机构行内授信体系深度融合。”湖北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局长严宓介绍,平台已归集各类政务数据,覆盖全省大部分行政村,通过数据增信让“沉睡”的农村资源转变为可评估的信用资本。
李金勇是这种变革的直接受益者,凭借多年获评的文明诚信示范企业和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肉鸽标准化示范场,他首次无须抵押就获得了500万元授信。
护航:三级风险共担机制筑牢安全网
在财政支持方面,湖北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安全阀”体系。湖北省财政厅副厅长彭辉介绍,按照风险共担的原则,省级和市州按1:1比例,共同出资设立统一的信用贷款风险资金池,对信用贷款风险损失实施补偿。资金池首期规模10亿元,其中省财政出资5亿元,17个市州出资5亿元。根据运行情况,省市同比例补充或扩大资金池,并创新引入熔断机制:当单家银行在单个市州的不良率触及5%预警线时启动调查,达到8%立即暂停业务。这种设计既保障了金融机构积极性,又有效控制系统性风险。
枣阳农村商业银行董事长晋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50%风险补偿比例,银行实际风险敞口大大下降,配合智能风控系统对农户经营状况的实时监测,使得信用贷款综合不良率预期控制在非常低的水平。这种风险可控性直接转化为信贷政策的宽松度。
同时,湖北正加快数字化转型,通过对接农业卫星遥感系统,可实时查看农作物长势,结合物联网设备采集的土壤数据,为设施农业提供动态授信调整。“归集涉农信用数据、金融数据、第三方机构数据、市场交易数据“四类数据”,以农村“四地一水”为重点,推动农村资产信息数据化,全面加强各类涉农政务数据共享运用。”皮少成介绍。
赋能:信用评价体系将金融活水引向田间地头
目前,“两农”信用价值贷款已在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邮储银行、华夏银行、湖北银行、省农信联社、汉口银行、武汉农商行等11家试点银行率先启动。这是湖北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大“三农”金融供给的重大创新。随着试点工作的推进,一套可持续的农村金融生态正在形成。
首批试点的10个县(市区)涵盖平原、山区、丘陵等不同地理类型,覆盖粮食、水产、蔬菜、茶叶、中药材等多种产业,严宓表示,“我们将推动银行机构,针对试点地区的资源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因地制宜推出个性化金融服务和产品,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到田间地头。”
针对湖北农业多元化特点,金融机构也将开启“一县一品”服务模式。比如在宜都市开展“柑橘贷”,引入冷链物流数据作为授信依据;针对潜江市创新“虾稻贷”,把小龙虾交易流水作为核心评估指标。
“我们持续创新产品,充分运用‘两农’数据,持续挖掘农村资产价值,创新更多惠农助农贷款产品,”农行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厉文世说。湖北省农信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冯春也表示,将通过建机制,成立工作专班,制定专门政策,开发专属产品,开展专业培训,聚焦特色农业,进一步丰富产品体系,形成“基础产品打底、特色产品增效”的协同矩阵。
可以预见,这场改革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活水,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伴随着试点落地并推广,未来,农村每寸土地、每项技能都能产生信用价值,汇聚成推动荆楚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