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看案例 详情
青春作笔写山乡
  • 看案例
  • 编辑:李婧
  • 作者:彭奕凯
  • 2025-05-03 16:24
4月30日,李润南(左)与村民一同在田间劳作。1996年出生的李润南,是云南省商务厅的一名选调生。2023年在北京大学完成学业后,于次年被选派到乌蒙山深处的昭通市盐津县豆沙镇万古村,开启了他作为村党总支书记助理的驻村生涯。到岗时间不长,李润南便经历了人生首次抗灾考验。2024年7月,持续强降雨在当地诱发山体滑坡,民房受损、车辆被埋,李润南和当地党员干部奋战在抢险一线,直至深夜收工时,他才发觉双腿已被蚊虫叮咬得肿胀难行。面对万古村单一的产业结构,李润南在历任驻村干部努力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协助当地干部群众一起谋划产业振兴的新路子。为解决村内农产品滞销问题,他与同事们驱车数百公里对接农产品市场;为方便村民“家门口”就业,他多方奔走,为村民争取就业机会……他给万古村新建的菌子加工厂取名“同兴”,寄托着全村“共同兴旺”的美好愿景。在村里孩子们眼中,这位外地来的陌生人已慢慢变成最受他们欢迎的“村委会哥哥”。驻村期间,他多方协调资金,改善万古村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设施条件,积极对接名校资源,邀请外地师生远程为孩子开展讲座,为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打开了看世界的一扇窗。李润南说,从未名湖畔到乌蒙山麓,从理论模型到民生账本,他开始慢慢意识到,乡村振兴不是浪漫主义的田园诗,是需要经历测算的“发展函数”,而这个“函数”中的每一个变量,都应该是带着体温的民生期盼。 新华社发 彭奕凯 摄
2025年5月2日 4月29日,李润南在万古村村委会与工作人员一起整理资料。 1996年出生的李润南,是云南省商务厅的一名选调生。2023年在北京大学完成学业后,于次年被选派到乌蒙山深处的昭通市盐津县豆沙镇万古村,开启了他作为村党总支书记助理的驻村生涯。 到岗时间不长,李润南便经历了人生首次抗灾考验。2024年7月,持续强降雨在当地诱发山体滑坡,民房受损、车辆被埋,李润南和当地党员干部奋战在抢险一线,直至深夜收工时,他才发觉双腿已被蚊虫叮咬得肿胀难行。 面对万古村单一的产业结构,李润南在历任驻村干部努力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协助当地干部群众一起谋划产业振兴的新路子。为解决村内农产品滞销问题,他与同事们驱车数百公里对接农产品市场;为方便村民“家门口”就业,他多方奔走,为村民争取就业机会……他给万古村新建的菌子加工厂取名“同兴”,寄托着全村“共同兴旺”的美好愿景。 在村里孩子们眼中,这位外地来的陌生人已慢慢变成最受他们欢迎的“村委会哥哥”。驻村期间,他多方协调资金,改善万古村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设施条件,积极对接名校资源,邀请外地师生远程为孩子开展讲座,为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打开了看世界的一扇窗。 李润南说,从未名湖畔到乌蒙山麓,从理论模型到民生账本,他开始慢慢意识到,乡村振兴不是浪漫主义的田园诗,是需要经历测算的“发展函数”,而这个“函数”中的每一个变量,都应该是带着体温的民生期盼。 新华社发 彭奕凯 摄
4月29日,李润南在课间同万古村万古小学的孩子们玩耍。 1996年出生的李润南,是云南省商务厅的一名选调生。2023年在北京大学完成学业后,于次年被选派到乌蒙山深处的昭通市盐津县豆沙镇万古村,开启了他作为村党总支书记助理的驻村生涯。 到岗时间不长,李润南便经历了人生首次抗灾考验。2024年7月,持续强降雨在当地诱发山体滑坡,民房受损、车辆被埋,李润南和当地党员干部奋战在抢险一线,直至深夜收工时,他才发觉双腿已被蚊虫叮咬得肿胀难行。 面对万古村单一的产业结构,李润南在历任驻村干部努力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协助当地干部群众一起谋划产业振兴的新路子。为解决村内农产品滞销问题,他与同事们驱车数百公里对接农产品市场;为方便村民“家门口”就业,他多方奔走,为村民争取就业机会……他给万古村新建的菌子加工厂取名“同兴”,寄托着全村“共同兴旺”的美好愿景。 在村里孩子们眼中,这位外地来的陌生人已慢慢变成最受他们欢迎的“村委会哥哥”。驻村期间,他多方协调资金,改善万古村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设施条件,积极对接名校资源,邀请外地师生远程为孩子开展讲座,为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打开了看世界的一扇窗。 李润南说,从未名湖畔到乌蒙山麓,从理论模型到民生账本,他开始慢慢意识到,乡村振兴不是浪漫主义的田园诗,是需要经历测算的“发展函数”,而这个“函数”中的每一个变量,都应该是带着体温的民生期盼。 新华社发 彭奕凯 摄
5月2日 深藏于乌蒙山麓的昭通市盐津县豆沙镇万古村。 1996年出生的李润南,是云南省商务厅的一名选调生。2023年在北京大学完成学业后,于次年被选派到乌蒙山深处的昭通市盐津县豆沙镇万古村,开启了他作为村党总支书记助理的驻村生涯。 到岗时间不长,李润南便经历了人生首次抗灾考验。2024年7月,持续强降雨在当地诱发山体滑坡,民房受损、车辆被埋,李润南和当地党员干部奋战在抢险一线,直至深夜收工时,他才发觉双腿已被蚊虫叮咬得肿胀难行。 面对万古村单一的产业结构,李润南在历任驻村干部努力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协助当地干部群众一起谋划产业振兴的新路子。为解决村内农产品滞销问题,他与同事们驱车数百公里对接农产品市场;为方便村民“家门口”就业,他多方奔走,为村民争取就业机会……他给万古村新建的菌子加工厂取名“同兴”,寄托着全村“共同兴旺”的美好愿景。 在村里孩子们眼中,这位外地来的陌生人已慢慢变成最受他们欢迎的“村委会哥哥”。驻村期间,他多方协调资金,改善万古村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设施条件,积极对接名校资源,邀请外地师生远程为孩子开展讲座,为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打开了看世界的一扇窗。 李润南说,从未名湖畔到乌蒙山麓,从理论模型到民生账本,他开始慢慢意识到,乡村振兴不是浪漫主义的田园诗,是需要经历测算的“发展函数”,而这个“函数”中的每一个变量,都应该是带着体温的民生期盼。 新华社发 彭奕凯 摄
4月29日,李润南在万古村万古小学给孩子们辅导作业。 1996年出生的李润南,是云南省商务厅的一名选调生。2023年在北京大学完成学业后,于次年被选派到乌蒙山深处的昭通市盐津县豆沙镇万古村,开启了他作为村党总支书记助理的驻村生涯。 到岗时间不长,李润南便经历了人生首次抗灾考验。2024年7月,持续强降雨在当地诱发山体滑坡,民房受损、车辆被埋,李润南和当地党员干部奋战在抢险一线,直至深夜收工时,他才发觉双腿已被蚊虫叮咬得肿胀难行。 面对万古村单一的产业结构,李润南在历任驻村干部努力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协助当地干部群众一起谋划产业振兴的新路子。为解决村内农产品滞销问题,他与同事们驱车数百公里对接农产品市场;为方便村民“家门口”就业,他多方奔走,为村民争取就业机会……他给万古村新建的菌子加工厂取名“同兴”,寄托着全村“共同兴旺”的美好愿景。 在村里孩子们眼中,这位外地来的陌生人已慢慢变成最受他们欢迎的“村委会哥哥”。驻村期间,他多方协调资金,改善万古村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设施条件,积极对接名校资源,邀请外地师生远程为孩子开展讲座,为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打开了看世界的一扇窗。 李润南说,从未名湖畔到乌蒙山麓,从理论模型到民生账本,他开始慢慢意识到,乡村振兴不是浪漫主义的田园诗,是需要经历测算的“发展函数”,而这个“函数”中的每一个变量,都应该是带着体温的民生期盼。 新华社发 彭奕凯摄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