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的春比很多地方来得晚一些,四月中下旬,青海省多地陆续开始马铃薯播种。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镇民族村的地头上,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精准定位下,马铃薯播种机沿着设定好的路线匀速前行,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精准播种、铺滴灌带、覆土压地等多种作业。
“去年种的‘青薯十号’马铃薯品种,马铃薯平均亩产实现了5946.9公斤,种了十多年地,没见过这么高产的马铃薯,这是妥妥的高产良种。”湟中区拉沙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罗生云正盘算着今年的播种计划。“今年计划种300亩马铃薯,其中承担着100亩‘青薯九号’水肥一体化项目,项目配套了北斗导航无人机驾驶,膜下滴灌,水肥新型肥料等设施,在良技、良机、良法、良种的共同发力下,秋收时定能有个好收成!”
春管春耕一线,全省各地把大面积提升粮食单产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更多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向田野集聚,广袤田间,良种、良法、良机、良田融合,各地区各部门强管理、稳面积、提单产,全力打好粮食生产第一仗,筑牢粮仓根基。
良技落地,单产提升有信心
近日,记者来到海东市民和县核桃庄乡排子山村,望着一垄垄已陆续出苗的小麦,民和县承旭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承旭脸上浮现出一丝会心的微笑。“看这长势多好啊!提单产,我信心满满!”
李承旭的信心与底气源于小麦膜侧沟播新技术的应用。“去年我种的露天小麦平均亩产520斤,应用小麦膜侧技术后亩产达到了840斤,单产提升了320斤,单产提升非常明显,今年通过该技术种了200亩。”李承旭说。
2024年,在民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下,该县首次采用小麦膜侧新技术。经测产膜侧小麦平均亩产441.68公斤,较全县小麦平均亩产增加67.72公斤,单产提升优势明显。
“普通的铺膜技术作物是从垄上生长,但小麦膜侧沟播技术是在膜垄两侧生长。这个技术最大特点是集雨蓄墒、增温保墒、增光通风等作用,可以有效促进小麦分蘖,延长穗分化和灌浆时间,增加分蘖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提升小麦产量。”据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相关负责人介绍,小麦膜侧技术从去年开始示范种植,两年来已经扩大到民和、乐都、互助、大通、湟中、循化等地,全省涉及1.8万亩。
今年是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启动实施的第二年,记者从青海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今年全省以小麦、青稞、马铃薯、玉米、油菜为主要作物,突出大面积和整建制推进单产提升,结合全省实际,及时制定《2025年全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明确指出,以提高粮油综合产能为目标,以稳面积、提单产、增总量为重点,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融合共促,促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提供有力支撑。2025年,力争小麦平均亩产提高1-3公斤、青稞提高1-2公斤、马铃薯提高2-4公斤(折主粮)、玉米提高1-2公斤、油菜提高1-2公斤,带动粮油亩产提高1-2公斤。
良法得当,提质增效有保障
“这个滴灌带的规格和标准是怎样的?”“下种量应该控制在多少?”……近日,一场重点围绕马铃薯水肥一体化技术、北斗导航系统应用技术、马铃薯水肥一体化与单产提升设备选型等内容的田间培训在湟中区拦隆口镇新村村的马铃薯种植田间展开。
湟中区种植业协会会长,也是湟中区元秀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法人曹元章告诉记者:“水肥一体化技术破解了靠天吃饭的难题,去年通过项目,种的马铃薯产量大幅增加,于是他将马铃薯种植面积从去年的152亩扩大到了今年的350亩。以前是大水漫灌,效果不理想。现在滴灌带连着机井和水肥罐,管道把水和肥送达每一株马铃薯苗的根部,省工又节水,庄稼更解渴,还能实现增产。”
水和肥,是农业的命脉。湟中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李文玲介绍,湟中区现有耕地81.69万亩,以旱作农业为主,因降雨量少且分布不均匀,水资源短缺成了农业发展最大的瓶颈。从2023年开始,湟中探索推广马铃薯水肥一体化技术,刚开始试种70亩,测产后增产效果明显,2024年扩种到1100亩,经测产增产率达到了25.5%。今年水肥一体化技术又取得了较大突破,实施乡镇由4个增加到了8个,实施主体由7个增加到了34个,面积从1100亩突破到了6000亩。
青稞是青海的主要作物之一。四月中下旬是种植青稞的关键时间,青海省贵南草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青稞示范区迎来了一场重要的技术观摩会,由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牵头,联合全国多家科研院所及农业推广单位,共同展示四项创新性青稞抗旱增产技术。这些技术的集成应用,标志着全省高寒旱作区青稞种植迈入“智能抗旱、精准增效”新阶段。
在海拔3000米的高原试验田里,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播种机正以厘米级精度作业,传统45天的播种周期被压缩至10天;宽幅沟播机械在垄沟间织就保墒网络,北斗导航无人驾驶在寒风中开展自动掉头播种……这场由科技特派员、农机专家与农艺师共同打造的“智慧农业交响曲”,正为青藏高原青稞产业注入新动能。
农机给力,种地省力。在春管春耕一线,天上飞的无人机,地上跑的北斗导航翻耕机,都成了种粮好帮手。技术新、装备强,不断优化升级的现代农业机械,既是春耕生产的装备保障,也为守牢粮食安全提供基础支撑。
服务贴心,农民种粮更安心
四月中下旬,地处柴达木盆地的海西州乌兰县有序开展春耕。柯柯镇东沙沟村的田野里,机声隆隆,村支部书记赵杰正驾驶着大型农机进行小麦播种作业。
赵杰告诉记者,三年前东沙沟村的一千余亩土地直接承包给企业,企业在种地的时候一味追求经济价值,滥用化肥农药,长此以往对土地破坏严重。
2021年开始,赵杰越来越意识到,村里没啥资源,只有这千余亩土地,想要在土地里“刨收成”,必须要保护好这一方赖以生存的土地。赵杰介绍:“我们将流转出去的土地收回来,探索‘土地入股、集中经营、专人管理、以股分红’的土地集中经营模式,并构建‘统一规划、统一农资、统一耕作、统一管理、统一购销’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变‘单打独斗’为‘大兵团’作战,真正实现了耕、种、防、收的全流程、全方位、全链条服务。”
通过调整种植结构、良法良机共同发力,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实现了“水涨船高”。“连续两年合作社的营业额实现了180万元,去年村里申请到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采购了一批农机具,不再依靠外面的农机,今年申请的良种繁育基地也即将落地,这样也能从源头上把控质量,提高产量。”赵杰说。
“我家一共有7亩地,这两年春耕、秋收都由村里统一作业,我们省心,还能有一笔收入,去年我拿到了5460元,这里面包括土地流转费、地力补贴和种植补贴。”东沙沟村村民何贵邦告诉记者,土地由村集体统一经营不仅能更好地保护耕地,也能解放劳动力,自己一边在村里经营着一家菜铺,一边搞养殖,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实实在在的效益打破观望僵局,越来越多和何贵邦一样的村民愿意把田地交给村里统一管理。
如今,春耕时节的青海乡村,田间地头的繁忙景象悄然生变:不再是农户一家一户的耕种,而是流转土地的连片种植、托管团队的协同作业。面对“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时代之问,全省各地推行的小麦、青稞、蚕豆、油菜、马铃薯等农作物播种全托管服务,通过创新农业多环节托管模式,将分散耕地纳入集约化生产链条,有效整合了服务需求与资源,把一家一户小生产融入农业现代化大生产之中,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也解决了农村劳动力不足、土地撂荒、留守老年人种地难等问题。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