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牛不过三”何以实现?——广西隆林的白事之变

2025-05-06 08:19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杨晰然 作者:杨钰莹

白事宰牛,多则二十,少则五六。

这是广西百色市隆林县德峨镇多年前的风俗。1990年,德峨镇德峨村村民杨金辉的奶奶过世,宰牛27头,花费近20万元,还债还了20多年;2024年,杨金辉大哥因病去世,最后只宰了3头,花费不到2万元。

因白事致贫,杨金辉家庭的遭遇在隆林并不鲜见。为减轻宰牛给村民带来的沉重负担,2021年,隆林启动移风易俗统一行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2023年,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移风易俗试点县,全面推行“五个统一”工作法,对操办规模、宴席标准、服务队伍、礼金上限、监督管理进行统一。治理行动开展5年来,隆林移风易俗成效显著。过去操办白事时,动辄宰杀几十头牛的铺张现象已大幅改观。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持续整治人情攀比、大操大办、厚葬薄养、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完善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撼山易,撼风俗难。这场发生在隆林的白事之变,能带给人们怎样的启示?其中又经历了哪些曲折?日前,记者前往隆林县探访。

纾困:白事改革势在必行

隆林地处滇、黔、桂三省(区)交界,从县城出发,一路向西,喀斯特地貌蜿蜒起伏,沿路怪石嶙峋,汇成一片石海。

“杀牛是我们这里办白事的习俗。我们整个家族有157户。1990年奶奶过世,葬礼办得排场很大,整个寨子嫁出去的女儿们牵来27头牛,为了‘面子’,牵来的牛还一头比一头大。一场白事下来,让家里欠债15万元。”杨金辉坦言。

为啥要杀牛?

“因为牛是农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角色,和人们生活深度交融、相互依存。”百色市苗族学会副会长敖德金解释说,杀牛献祭成为一种习俗。

《隆林各族自治县民族丛书》记载:杀牛有多有少,除孝家自备一头外,其余视女儿女婿数量有多少而定。在一般情况下,每个女婿必牵一头牛献祭。

同族同姓的外嫁女牵来“客牛”,孝家宰杀后,还要按照市场价给外嫁女“回礼”,外嫁女牵来几头牛,就得回几份礼。而正是这项“回礼”,成为办白事过程中最大的支出。

杨金辉算了笔账:一头牛大概在1万元左右,“回礼”需要回一半的价格,即一头牛得回约5000元;每头被牵来的牛,还都跟着一大波外嫁女的“亲友团”,每人还需要再给10元左右,以上还不算酒席钱等开销。

当地人常说:“老人走了,活人却被牛‘压’得喘不过气。”

因为家中欠债过多,杨金辉休学,没有上高中。“一家子背着沉重的债,直到我成家还没还完。”杨金辉垂下头,表情凝重。

一边是债,一边是俗。孰轻孰重?

“当然是下一代的生活更重要。”杨金辉说。2016年,杨金辉的父亲过世。作为一名企业工人,杨父没有再要求儿子为自己杀牛操办葬礼,而杨金辉本人更不希望自己离世后,子女为了自己再欠一屁股债。

俗,向来如此吗?为何大家明知负债累累,还要坚决执行?

“几百年前,杀牛是土司专属,老百姓不存在杀牛讲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前,各家白事杀牛都是两头左右,用作祭礼和招待客人的菜肴。90年代后,部分村民富了起来,传统的习俗变味了。村里开始盛行攀比之风,比谁家牵来的牛大,比谁家的气势足。”敖德金说。

“我奶奶2016年过世,杀了7头牛,真正拿来做菜,能吃完的也就一两头,又因为大家那几天忙,剩下的牛肉不能及时处理,肉全部都腐烂掉了。”德峨村村民杨高升说。

被“面子”和攀比心理裹挟的村民,无力抗衡杀牛习俗。而在熟人社会的乡村,“人情大过天”,同样是驱使大量宰牛恶性循环的重要原因。

隆林开展移风易俗宣讲活动。受访者供图

“以前,像我父亲过世,那么我的堂姐也会来杀牛。所以到我大伯过世的时候,我的亲姐也必须去杀牛,相当于还个‘人情债’,长此以往形成了家族内的循环。如果不参加,又担心以后自家白事没人来帮忙,那就被戳脊梁骨了。”杨高升感慨。

2020年,隆林实现整县脱贫。但人民群众却还面临着这一白事杀牛之困,一人去世就会导致全家再度返贫。如何从减轻人情负担入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动移风易俗,整顿红白事大操大办、盲目攀比、铺张浪费等现象,势在必行。

破局:示范引导多管齐下

“老领导都只杀3头,我们当然不能高过他。”村民口中的“老领导”,是曾担任过县领导职务的德峨镇老党员杨德昌。

2021年10月,一场葬礼在德峨镇举行,德峨镇党委书记罗仁华对这场葬礼的前前后后记忆犹新。

在当地,亲友们依照惯例,都觉得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离去,丧礼必须办得隆重体面。起初准备宰杀23头牛。老人的儿子心里明白移风易俗的重要性,更清楚记得父亲临终前,交代过不让大办葬礼,但面对亲友们的坚持,巨大的压力让他一时陷入两难。无奈中,他找到了罗仁华,经过两次深入的沟通,在罗仁华的支持与鼓励下,老人的儿子最终坚定信念,决定简办丧事,最终宰杀了3头牛。

“从村民的角度讲,杀牛太多,是对财力物力的极大浪费,老领导作出表率,此后村民自发减少了杀牛数量。”罗仁华说。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老领导及家人带头后,隆林1.3万余名党员积极响应,纷纷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带头少杀牛,甚至不杀牛。

破旧习,立新规。破与立之间的辩证,在隆林移风易俗的过程中被反复实践。

在定规立矩上,一方面,隆林印发《隆林各族自治县开展移风易俗统一行动实施方案》,组建成立县级移风易俗办公室,由县委书记挂帅主持,落实“三级书记”抓移风易俗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根据群众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村情民意的规章制度。德峨镇弄杂村里随处可见“五个统一”工作法的宣传语,其中一条为:统一宴席标准,每桌支出费用不超过500元(含烟酒)。为什么是500元?“金额上我们都是算过的,充分考虑了群众接受程度。”罗仁华介绍,德峨白事本来就5道菜,猪杂、素瓜汤、炒辣椒骨、青菜、玉米饭,酒也是自己家酿,大部分都不超过500块,这样确保了政策既能落地生根,又不会引发群众情绪反弹。

在突破重点人群方面,主要考虑三类人群:一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多派出劝导队志愿者关注该群体,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二是族长类群体,一般情况下,老人过世都要请族长商量主持,杀几头牛、定几班客人,因此做这一部分人的思想工作十分关键;三是生活宽裕、家族体系大的群体,这类人容易出现大操大办,且容易被效仿。

如今,行走在弄杂村,老党员的身后事被书写在村民广场上。广场一侧,村民还栽上了大片的雏菊,花朵绽放的方向,与老党员的事迹遥相呼应,诉说着村民对他的纪念和追怀。

巩固:文明新风落地生根

“你们总说要杀多少头牛,那你们知道咱为啥要杀吗?”每当敖德金给村民抛出这个问题,台下总是格外安静。

入村宣讲是敖德金作为宣讲队队员的工作日常。“老人去世后给他带一头牛走,陪他干农活可以理解,但带走几十头,你想让他有干不完的活儿吗?”每次回答这个问题,他都希望让人们明白:杀牛这项礼俗的起源是什么,进而回归到礼的本真状态,弱化攀比意识。

从多年前的20多头减少到3头以下,隆林在白事杀牛管控工作上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应怎样巩固成果,防止杀牛之风再反弹?

宣传工作常态化推进。155支宣讲服务队行走在隆林的乡野田间,队员来自各行各业,包括党员干部、农村致富带头人、退休教师、在读大学生等。为了让移风易俗观念深入各族群众心中,宣讲队“各显神通”,方法不设限,总之就是要使宣讲内容让老百姓爱听、愿意听。

移风易俗树新风签名活动现场。受访者供图

比如将宣讲内容与民俗文化相结合。在隆林者浪乡央腊村,这里的人们爱唱歌、爱跳舞,村委会门口特意搭建起的“百姓大舞台”格外令人瞩目。记者见到央腊村文艺队队长黄秀逢时,她仍沉浸和村民对唱山歌的氛围中,“我们村里把移风易俗的内容编进了山歌和快板里,村民边听边跟着唱,现在都能张口就来。”

再如创新宣传形式,扩大宣传覆盖面。2024年2月,由敖德金创作,以杨德昌事迹为蓝本创作的小品《就是不杀牛》,在隆林一年一度最为热闹的跳坡节上演,引发观众强烈共鸣。同年年底,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的全国移风易俗优秀文艺节目集中展演活动中,在《就是不杀牛》基础上改编的《牛债》作为12个参演小品之一登台亮相,向全国观众展示了隆林人民的独特风采。

多部门协同发力打出“组合拳”。在隆林移风易俗办公室的统一调度协调下,人大、政协、组织、宣传、政法等11个部门凝聚合力,发挥各自职能优势。教育部门编印了移风易俗教育讲义,在中小学校开展教育课、主题班会等活动;检察院还在村里设立法律知识援助站,长期开展法律知识普及和咨询解答;人大则在立法端发力,用好地方立法权。2023年11月,隆林各族自治县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移风易俗工作的决定》,这也是广西首个关于移风易俗的地方性法规。

但考虑到牛的饲养成本高,购买一头牛更是花费不少,还要再问一句:能不能不杀?

“随着现代化进程提速,人口流动速度加快,整体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年轻人思想观念转变,将来大概率杀牛习俗会慢慢消失。但短时间内,很难说服所有人。”祖籍隆林的作家杨文升认为,“还需要相关部门在提高普惠性社会服务上发力。”

新州镇鹤城新区社区是隆林易地搬迁最大的安置点,1.4万被安置的群众来自16个乡镇。在社区党群活动中心,有群众签署白事备案表,承诺使用白事馆操办家人身后事,杀牛0头。

社区白事馆选址在距离居民住处不远的半山腰,抬眼便能望见。“起初刚搬迁到这里,大家沿袭的还是过去的丧葬旧俗。2023年,白事馆建成并免费向居民开放,操办白事有了规范场所。久而久之,大家发现在白事馆里办丧,流程更顺畅、场面更有序,省心又省力。”鹤城新区第一书记罗政介绍。白事馆的出现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人们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而非过度注重形式和物质消耗。

驱车行驶在隆林的蜿蜒山路上,村头巷尾的宣传标语不时从车窗外一闪而过:“传承孝道,厚养薄葬”“不要彩礼不欠账,和睦美满幸福长”,标语承载着理念,寄寓着幸福,如春风化雨,融入每一寸土地山林。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钰莹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