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链千坊”激活乡村沃野——对山东潍坊高密市建设共富工坊推进强村富民的调查

2025-05-06 17:15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李婧 作者:吕兵兵

2024年1月起,一处由村里闲置办公室改造而成的“玩具共富工坊”,成为了山东潍坊高密市注沟社区后沙沟村农民的热议所在。只要有空,可以到这里上工挣计件工资。成为熟练工以后,可以申请带着设备和物料回家制作。

工坊从何而来?村党支部书记田元华介绍:“村‘两委’与鑫盛玩具厂达成合作,采取‘党支部+强村公司+企业+农户’运作模式,村集体以闲置资源和管理运营占股,按照工人工资的30%额外计算,吸纳本村及周边村劳动力就近就业。2024年,工坊为村集体带来约8万元收入,带动50余人在此就业。”

一处小工坊,一篇大文章。高密市委书记董广明坦陈:“瞄准集体增收和乡村共富需要,高密整合组织、市场、资源三大要素,通过‘一村一策’精准发力,已在实践中探索出生产加工、品牌带动等8条共富工坊建设路径。目前已建成近百家工坊,吸纳农村劳动力2300余人。下步将实施‘千家工坊’计划,确保每个村(社区)至少建成1家,推动形成‘人人有事做、家家有增收、村村有工坊’的乡村振兴新图景,让共富工坊真正成为强村富民的金钥匙。”

坚持“一村一策”,根据乡村需求整合资源要素

高密近年来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现,一方面城区机械装备、纺织服装、安防用品、高端化工、食品加工等产业集群优势明显,但随着产业规模扩张和转型升级加速,企业用工需求持续增长,开始受到“用工难”“用工贵”等的制约。另一方面,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进程加快,社会化服务发展迅猛,叠加老龄化加剧,村集体和农民的增收渠道亟待拓宽。

在此背景下,在乡村应运而生的“共富工坊”,能够盘活闲置资源,吸引要素下乡,通过发展庭院经济、代工配套等,破解“人往哪去、钱从哪来”等困境,很好地解决了发展所需。

“基于上述,高密决定以‘共富工坊’建设为抓手,全力构建组织体系、产业体系和保障体系,探索工农互促、城乡融合、商农联动的共富新路径,推动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向纵深发展。”高密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楷说。

——建强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推动工坊上下贯通。建立党建联建机制。以党建联建为纽带,精准衔接区域产业、村情民情和企业需求,推动镇村、企业等党组织结对共建,打造以“镇党委+企业+村党支部+农户”为架构的工坊矩阵。建立协调运转机制。组织部门牵头,农业、发改、工信等17个职能部门分头组链,明确生产加工、劳务服务、品牌带动等8种类型,定期开展会商座谈,联动解决土地、资金等问题。建立联系帮包机制。坚持“一村一策”,组建986个由1名县级干部、1个包靠部门和多名包靠干部组成的“1+1+N”联村工作组,逐村对闲置房屋、优势产业、劳动力现状等进行排摸,每个包靠单位年内至少帮助建成1家共富工坊。

——建强规范有力的产业体系,推动工坊提质增效。系统谋划精准施策。梳理制定本地资源、供给需求、政策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四张清单”,探索集体兴办、村企联合、村村联建、部门帮建等建设形式。村企联动互利共赢。发挥工业基础雄厚优势,组织企业与村庄结对,通过“双向选择+效果评估+动态调整”,开发利用闲置资产资源。党建赋能产业协同。探索“党建+产业链”发展模式,先后成立畜牧产业、机械装备、纺织服装、安防用品等产业链党委及土地托管社会化服务产业联盟。

——建强支撑有力的保障体系,推动工坊行稳致远。人才赋能强基础。推广“乡村共富合伙人”模式,吸引企业家、技术人才以资金入股、技术参股等方式参与工坊建设。开展专题培训,全面提升工坊运营能力。制度规范促长效。建立“双轨”管理机制,联村工作组全程包靠服务,村党组织牵头制定安全管理、工资协商、奖补政策等6项制度,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确保工坊运行公开透明。激励共享惠民生。设立“金凤凰奖”表扬先进典型,评选“金工坊奖”强化示范引领。

明确“八条路径”,让工坊成为强村富民强劲引擎

调研发现,高密已在实践中建成共富工坊近百处,探索出八条工坊建设路径。

生产加工型。按照“共富公司+企业+村民”模式,企业将部分生产加工环节布局到农村,共富公司将闲置的房屋改建为共富工坊,组织村民到工坊务工,计件获取工资报酬。柴沟镇山庄村改造出100平方米的毛巾加工工坊,与孚日集团开展订单合作,带动60余名妇女就近就业,村民人均年增收2.3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8万余元。

劳务服务型。按照“共富公司+用工单位+村民”模式,共富公司负责招工,用工单位负责培训、用工,村民按时或计件获取工资报酬,共富公司赚取劳务提成。姜庄镇前屯村成立劳务公司,组建由50余名村民构成的劳务队,承接环境卫生、道路养护等服务项目,人均年增收3.2万元,村集体增收15万元。

品牌带动型。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产品等地域特色,按照“共富公司+农户+市场”模式,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助推产品升值。夏庄镇立足“大金钩”韭菜品牌优势,成立种植工坊,与零售商超“盒马”、美团外卖达成合作意向,带动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辐射10余个村,年产大金钩韭菜4万吨,带动片区各村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

“飞地”共建型。按照“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原则,鼓励相邻村镇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通过“飞地经济”合作模式,让资源输出村和项目承接地形成利益共享机制。潍河香果蔬共富工坊投资210万元,整合尚家庄、泉儿头等4个村财政扶持资金,利用张家墩集体闲置用地建设“飞地”工坊,发展设施果蔬种植,带动每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4万元以上。

产业赋能型。按照“共富公司+种养基地+农户”模式,共富公司以生产经营收益,农户以土地流转和务工收益。醴泉街道北志屯村成立农服公司,运营土地2300亩,联合山东菲达种苗公司推广种植小麦良种,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售出,实现务工收益51万元,农户收益219万元,村集体收益140万元。

物业服务型。充分利用城中村、城郊村和镇驻地村区位优势,建设一批惠民增收项目,实现资源增值、村民增收。朝阳街道东小庄股份经济合作社共富工坊通过盘活闲置资产资源,拆除老旧厂房3万平方米,改建为民生市场,招引12家市场主体入驻,带动辖区800余名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每户家庭年平均创收3万元以上。

电商直播型。通过创办电商直播公司,或按照“共富公司+电商企业”模式,联结优质本土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取得收益,带民增收。经济开发区李家疃村整合周边劳保企业产品优势,吸引电商人才返乡创业运营,盘活900余平方米闲置场地建设仓储车间,由村集体投入20万元启动资金,收益按51:49分配,与周边6家企业建立稳定供销关系,辐射带动3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村集体增收超30万元。

乡村文旅型。在拥有特色资源的村庄发展文化创意、休闲观光、实地研学、农事体验等业态,带动周边农民依托旅游服务或产业发展创收。姜庄镇聂西村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探索“共富公司+合作社+非遗工坊”运营模式,统一标准及制作销售,年加工销售泥塑产品40余万个,销售收入超1000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8000元。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吕兵兵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