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农技显身手,旱作青稞破困局

2025-05-06 21:57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袁雅茹 作者:孙海玲

“干旱是制约青稞增产的最大的因素,起垄宽幅沟播技术通过沟垄立体结构将雨水收集起来,有效应对干旱问题……”四月中下旬是播种青稞的关键时期,青海省贵南草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青稞示范区迎来了一场重要的技术观摩会,由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牵头,联合全国多家科研院所及农业推广单位,共同展示四项创新性青稞抗旱增产技术。这些技术的集成应用,标志着全省高寒旱作区青稞种植迈入“智能抗旱、精准增效”新阶段。

在海拔3000米的高原试验田里,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播种机正以厘米级精度作业,传统45天的播种周期被压缩至10天;宽幅沟播机械在垄沟间织就保墒网络,北斗导航无人驾驶开展自动掉头播种……这场由科技特派员、农机专家与农艺师共同打造的“智慧农业交响曲”,正为青藏高原青稞产业注入新动能。

据了解,自2022年起,青海省麦类产业技术转化研发平台联合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科技项目,成功研发四项核心技术。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播种系统实现厘米级精准导航与自动掉头,作业效率提升350%,播种合格率达98%;起垄宽幅沟播和宽幅播种对行压沟技术,通过沟垄立体结构构建“微型雨水收集器”,土壤蓄水量提升30%,较传统种植预计增产5%至10%;宽幅播种技术,变传统线状条播为带状条播,提高田间苗数,进而增加产量;缓释肥增效体系采用20公斤/亩缓释复合肥配比,肥效周期延长40%,追肥次数减少2/3。

“这套技术组合拳破解了高寒区‘水、肥、光、热协同难题。”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青海麦类产业技术平台首席、海南州贵南县002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站长吴昆仑研究员介绍,通过将传统农艺智慧与现代智能装备深度融合,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青海方案”。

在800亩核心示范区,科技赋能的现代农业图景徐徐展开,北斗导航播种机以15厘米行距精量播种;植保无人机搭载多光谱传感器,在傍晚低蒸腾时段实施变量追肥;物联网墒情监测站实时回传土壤数据,指导“压沟保墒”农艺操作。

“这套系统让每亩用工成本降低60元,肥料利用率提升15个百分点。”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负责人表示,技术体系特别注重“轻简化”与“智能化”的平衡,确保农牧民“学得会、用得起、见效快”。

示范田内设置的四种对比模式引发与会代表们的热议,起垄宽幅沟播和宽幅播种对行压沟技术实验区起垄清晰,会显著提升抗旱保水能力,与普通条播对照区形成鲜明对比。来自西藏农牧科学院的专家评价:“通过交叉对比试验,清晰量化了每项技术的增产贡献,这种实证研究为技术推广提供了硬核数据支撑。”

“海北州是青稞的主产区,全州有27万亩青稞,90%以上都是干旱地区,正需要这样有效的抗旱措施。此外,按照传统的施肥方式,青稞后期灌浆强度不够,影响青稞千粒重的提高,从而导致减产,而今天展示的缓释肥增效技术,通过缓释作用,延长肥效,解决了青稞生长后期的养分供应不足问题。这些新技术必将在青稞增产方面发挥大作用。”通过现场实地观摩后,海北州农牧综合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青稞课题主持人马长寿说。

据悉,该技术体系已吸引青海省青稞主产区10余家新型经营主体参与,预计2026年区域内推广面积将突破万亩。青海省农林科学院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化“产学研推”协同创新机制,为高寒旱作区青稞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全力守护青藏高原“粮食安全生命线”。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