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亿GDP的超大城市湖北省武汉市,将更多目光投向现代农业,全力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路径。
2024年,武汉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打造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样板”,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2025年,“支持武汉加快打造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样板”被写入湖北省委一号文件。当前湖北全省正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武汉是支点建设的龙头,大武汉离不开大“三农”,大武汉需要大“三农”。
号角起,战鼓催。武汉扬资源之长、兴枢纽之利、攻转化之难,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发有为,致力于打造现代都市农业、农业科技创新、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重要样板,全力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湖北加快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打造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
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的副省级城市,武汉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规模上,更彰显在引领产业升级的强大动力上。
用稻米做一个蛋白质生产车间,今年元月,禾元生物“稻米造血”项目入选“2024新质生产力年度案例”,这是武汉国家农创中心的一张闪亮名片。作为华中唯一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该中心承担着服务湖北全省农业的创新引擎、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孵化器、“中国种都”重要承载地三大关键职能。
在这里,高端资源加速聚合。姚斌、李德发、陈坚等院士签订合作协议,致力于生物酶产业应用;与刘秀梵院士合作畜禽疫病防控……目前,聚集院士团队16个,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32个,孵化企业近900家,“科学家+企业家”联合攻关模式遍地开花,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标志性成果诞生。
在这里,创新之果落地生金,新质生产力竞速新赛道。生物种业突破性发展,武汉成为全国种业规模与聚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引领全国;生物饲料添加剂争做隐形冠军。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彼此牵引,互为支撑,催生创新裂变。2024年,武汉农创中心全产业链产值突破750亿元。
扛稳超大城市“米袋子”“菜篮子”
米袋满盈,菜篮丰盛,守护人民群众的好日子。1377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武汉,稳产保供责任重大。
春耕时节,武汉市黄陂区永旺智慧农场“只闻机器响,不见人奔忙”。可随时察看土地墒情的监测站,可远程控制的灌排闸口,可无人驾驶的北斗农机,构建出极具科技感的田间管理和农机作业体系。“2万亩水稻实现机械化、数字化耕种管收,去年收稻谷3200万斤。”农场负责人胡丹满脸喜悦。
2024年,武汉市积极落实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施稳粮之策、固增粮之本、行强粮之举,连续五年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粮食生产任务,将高标准农田亩均标准提升至3500元,创建19个粮食作物周年高效模式核心示范样板等举措,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增强粮食供给能力。
武汉市坚持用工业化理念、产业链思维发展乡村产业。走进东西湖区维农种苗生产基地植物工厂,一场关于无土栽培的蔬菜革命正在上演。2024年,武汉市实施种养基地设施化提速行动,新建蔬菜设施大棚1.19万亩、改造提升3.7万亩,新增智慧种植基地2个、数字畜禽养殖场3个、高效设施渔业3万立方米,打造“菜篮子”产品保供基地380个。全年蔬菜、水产品总量自给率超100%。
一碗热干面、一条武昌鱼、一罐汪集鸡汤、一把洪山菜薹、一枝蔡甸莲藕、一根汉南玉米、一碗黄陂三鲜、一袋休闲零食……武汉加快“江城百臻”品牌建设,培育形成涵盖120余家企业、200余种农特产品的品牌目录集群,探索打造超大城市品牌强农的重要样板。
铺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五一”节假日期间,黄陂区木兰系列乡村旅游如火如荼。该区姚集街杜堂村将沉睡的“空心村”打造为4A级景区“木兰花乡”,乡村旅游年综合收入节节攀升,吸纳周边3000余人就业,促进村民人均增收超3万元。
近年来,武汉市先后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行动、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强力推进全域和美乡村。
武汉市组织专业团队深入乡村,挖掘各地特色,制定个性化乡村规划,避免千村一面。新洲区旧街街道,打造出一批特色村落,油菜花海、茶叶飘香、特色民居错落有致,乡村颜值大幅提升,农产品销量也随之水涨船高。蔡甸区火焰村建成十里莲华·养心谷,获评全国农耕文化实践营地。江夏区五里界数字乡村建设让信息畅达,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各种服务……
从武汉城市近郊到广袤农村腹地,点上出彩、面上出新、带上成景的和美乡村新画卷全面铺开。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打造2个和美乡村重点区、33条美丽乡村示范片带,培育43个乡村休闲游重点村、52个精致农业重点园区,建成643个和美乡村示范村湾。武汉,向着全域和美乡村的目标大步迈进。
打开乡村治理有效“工具箱”
武汉市蔡甸区星光村村委会门前的公开栏里,一张简洁的流水账记录了村级财务的每一笔收支和银行余额。“我们看得清清楚楚,村干部也清清白白。”村民康艳桥如是说。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武汉虽然是超大城市,但有70%以上的国土面积在乡村,超过200万常住人口在农村。面对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变迁,武汉市不断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打开乡村治理有效“工具箱”,勾勒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生活幸福的“富春山居图”。
健机制、织网络——武汉市建立完善乡村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干部联组、党员联户”机制,8464名村“两委”成员包保联系1.43万个村民小组,2.25万名农村党员结对联系5.47万农户,织密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
善治理,提效能——坚持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全市1800个村建立村民议事协商委员会,村里大事“咵天”定。蔡甸区“四项清单”获评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在全国广泛推介。
新风扬,“村味”足——推进移风易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等新风尚逐步形成,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当前,武汉市实施“百村先行、千村提升”计划,以乡村治理效能显著、联农带农富农成效明显、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等条件为标准,预计三年建设300个先行村,以点带面提升全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水平。
改革之犁开拓希望田野
武汉是农村改革的排头兵,武汉市探索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验,“三乡工程”“农房贷”“农股贷”等多项改革样本获全国推广。
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破难题!近年来,武汉蹄疾步稳,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坚守“四个不能”底线,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助推城乡融合发展。
土地稳,人心定。武汉市纵深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和高标准农田专项整治,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专项整治成效获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第六督导组充分肯定。深化农村综合产权改革,带动农村综合产权交易额突破8亿元。围绕“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武汉市发展“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探索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解决季节性撂荒地7.2万余亩。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武汉市开展农民技术职称评审,举办两届“武汉农匠”农民技能大赛,一批下得了地、飞得了天、上得了云端、懂得了经营的农业农村领域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帮助乡亲们挑起“金扁担”、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的主力军。
改革无止境,发展不停步。时下,改革之犁持续深耕,不断拓展希望的田野,映照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助推武汉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作者:陈林 王璐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乐明凯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