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全面振兴与农业强国战略实施,对“三农”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培养“三农”人才的主阵地,需要遵循以新农科与新文科(简称“两新”)建设理念,破除传统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价值引领不足、学科复合交叉不够、实践创新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真正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适配“三农”改革发展需求的复合创新型人才。
对此,浙江农林大学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重点,在30多年持续改革探索的基础上,紧扣时代需求,结合区域与学校办学特色,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构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区域特色的农林经管新文科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路径,为农林类高校新文科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其创新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构建“1+X+1”人才培养制度新框架。学校层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教学的若干意见》,配套制定《新文科建设方案》《现代产业学院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构建“1个总纲+X项专项计划+1套评价体系”的顶层制度框架。学院推行“学科-专业-支部”一体化、学院-研究院-产业学院“三院融合”、院长直管教学和院长年度教学述职等制度,实现教学资源、科研平台与思政育人同频共振。
二是创新育人模式,创建“三定四共”协同育人新模式。与地方政府、农业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三定”模式,打通人才输送“最后一公里”。创新“共商方案、共建师资、共享基地、共建课程”的“四共”机制,提高协同育人的紧密度,真正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基层复合型人才。学校牵头成立全国定向生培养高校联盟,推动人才培养标准共建、资源共享。
三是重构课程体系,打造“四大特色”课程新矩阵。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战略需求导向、彰显区域特色”为原则,突出“文农交叉、创新能力、数字素养、浙江特质”四大特色,迭代升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设和优化农林自然科学(智慧农业、现代林业)、科学研究方法(农业经济学研究方法论、调查研究方法与实践)、人工智能(农业大数据、人工智能导论)、区域特色(“千万工程”与乡村振兴、乡村经营学)等四大特色课程模块,形成“文农交叉、区域特质”课程新矩阵。
四是夯实实践载体,打响“全程浸润”实践育人新品牌。构建“认知-跨学科-专业-创新”阶梯式实践体系,依托浙江省高校实践育人示范品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持续30余年不间断组织学生深入乡村开展田野调查。创新“主题设定-问卷设计-入户访谈-数据分析-报告撰写”全过程浸入式实践模式,并将课程实验、学科竞赛、创新项目、创业训练、毕业论文等课内外多元实践任务进行项目化整合;真正实现将“三农”情怀、思政教育嵌入到乡村实践之中,引领学生“走千村、访万户、读‘三农’”,让学生在“浸入式”的乡村实践中感知时代变迁、体察民生冷暖、思考乡村发展,提升实践能力与“三农”情怀。
五是多跨合作,搭建“四链融合”协同育人新机制。依托省重点专业智库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和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建设现代粮食产业学院、乡村运营产业学院等实践平台,推动学院、研究院、产业学院“三院融合”,建立“项目共研、任务共担、人才共育”的“三共”融合机制;与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名校建立青年教师“一对一”牵手合作支持计划,建立“合作申报项目、合作发表论文、合作培养学生”校际“三合”机制,推动校校优质师资携手共进。实现创新链、产业链、知识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机制。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面向“三农”发展新需求与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浙江农林大学的探索实践表明,唯有坚持守正创新,深化文农交叉融合,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林经济管理新文科人才培养之路,为推进农业强国与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作者:吴伟光 尹国俊 沈月琴(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