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朵花走向世界 天津市武清区曹子里镇:乡村振兴的“花”样蝶变

2025-05-09 16:54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葛羚羚 作者:林单丹

前不久,天津市绢花产业集群在天津市武清区揭牌成立,标志着绢花这一传统手工艺正式迈向产业集群发展。集群将聚焦1000余家企业和组织的需求,以特色产业发展带动特色小镇建设,助推“绢花之乡”走向国际。

在天津武清区的曹子里镇,一朵朵绢花正悄然绽放着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这个被誉为“中国绢花之乡”的小镇,用百年匠心编织着产业升级的锦绣画卷。全镇2.8万人口中,超过半数人从事绢花相关产业,年产值近20亿元的产业规模。2024年,仅大白马港村集体收入突破15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3.1万元。这朵“永不凋谢的花”已成为了富民强镇的金钥匙。

科技浇灌:让传统手艺开出“智慧花”

走进大白马港村,3D打印的仿真花与手工绢花相映成趣。这个有着近百年绢花制作历史的村庄,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产业革命。曾经,老师傅们要用铁丝做枝、丝绸为瓣,经过数十道工序才能完成一朵绢花;如今,智能化的生产线让生产效率提升了数十倍。

“以前做一朵牡丹花要半天时间,现在机器一小时能做上百朵。”65岁的王大姐是村里最早一批绢花艺人,她见证了这项传统手艺的华丽转身。2022年,在村党支部的推动下,村里企业引进了第一条自动化绢花印刷线,花纹、初步成型等工序全部实现机械化。

这场变革的背后,是党建引领下的产业升级。村党支部树立“手工绢花劳务品牌”为村民和务工人员打造公共学习空间,成为村民学习新技术的课堂,更孕育出了不少的能想会干的“新农人”。有的村民曾经是教师,如今带领团队研发的3D打印仿真花,不仅形态逼真,还能散发淡雅花香,在国际市场上卖出了真花三倍的价格。

“我们研发的3D打印技术可以精确控制花瓣的厚度和纹理,让仿真度达到95%以上。”村内企业花麒轩的技术负责人小刘介绍道。他的团队与天津高校合作,通过新处理技术,使绢花具有了接近真花的柔韧性和触感。这项创新让他们的产品成功打入了欧洲高端市场,单枝售价可达10欧元。

另一面,纯手工绢花因其稀缺性已被视为艺术收藏品,市场上流通的多数是机械化生产部件与人工组装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从业四十载的曹子里镇商会会长,杨成利亲历了产业发展的完整周期。他特别强调:“产业集群效应正是我们最大的核心竞争力。”

看似简单的绢花制作实则暗藏玄机——从模具开发、布料甄选、染色工艺到定型组装,需经历数十道精密工序方能成型。“在曹子里,每道工序都有专业企业承接,”杨成利解释道,“外地企业从零起步可能需要数月,而我们通过完善的产业链协作,新模具3天到位,配套材料即时供应,最快两周就能完成新品量产。”这种高效的产业协同,正是小镇持续领跑行业的制胜法宝。

双轨绽放:从“墙外香”到“内外兼修”

多年来,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为曹子里绢花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近年来,又有越来越多的海外采购商开始青睐“工厂直供”模式,这种去中间化的贸易方式不仅降低了采购成本,也让小镇街头开始出现外国客商的身影。

“我做花就有30多年了,从过去做拉花到现在出口韩国等地的绢花。”大白马港村村民高新兰大姐介绍,现在儿子郝国瑞接过家里的班,主攻海外业务。

“开拓海外市场需要全方位的准备,”镇里企业天津双奇点人造花企业负责人李彪深有感触,“从英语沟通到国际贸易规则,每个环节都需要持续学习。”2020年,他专门成立外贸公司拓展出口业务,如今公司20%的绢花产品已通过自营渠道销往海外市场。

这一时段,曹子里镇的绢花是“墙内开花墙外香”——90%的产品远销海外。但如今,这朵花正在书写“内外兼修”的新篇章。大白马港村的张文禹就是转型的典型代表,他敏锐捕捉到国内年宵花市场的商机,开发的“福桶年宵花”系列在电商平台上一炮而红。

村民张文禹在手机上查看订单。

“前几年,我们的外贸订单减少了60%。”张文禹回忆着村里多家企业当年的窘境。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他参加了区里组织的电商培训,今年春节期间开始尝试在1688、淘宝等平台销售绢花。“没想到第一个春节,‘福桶年宵花’就卖出了5000多单。”

这种转型并非个例。去年,武清区商务局与区妇联就共同举办了妇女直播电商培训班——曹子里绢花专场。天津传媒公司的IP构建师对电商基础知识、网店运营、产品推广、客户服务、电商文化等方面给镇里企业和村民们做了授课。

在物流配套方面,村里也实现了质的飞跃。“三年前快递都不愿进村,现在顺丰、京东都在村里设了点。”大白马港村党支部书记郭志祥说。村里还建起了共享仓储中心,农户可以就近发货,物流成本降低了15%。

文化赋能:让产业之花常开不败

作为享誉全国的“绢花之乡”,曹子里镇拥有300多年绢花制作历史,其技艺被列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当地政府盘活废弃厂房,建成1600平方米的绢花产业文化园 ,整合党建展示、历史沿革、主题展馆、精品展示、电商直播和非遗体验六大功能区,形成“六位一体”产业服务平台。

园区创新采用“跨境电商+直播电商”双引擎模式,已培育7家电商企业,并带动150余家本地企业参与数字化培训。目前曹子里绢花产品覆盖全国1/3市场,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文化园通过构建“一平台、两引擎、三体系、四支撑”服务体系,着力解决产业“聚而不群、大而不强”问题,显著提升产业集群效益。

“我们要让绢花从日用品升级为艺术品。”镇党委书记李建说。园区内将设立大师工作室,邀请非遗传承人驻场创作。同时,与美院合作开发文创产品,把绢花制作成书签、首饰等衍生品,提升产品附加值。

更令人期待的是,2025年将举办首届“绢花产业博览会”。这个全国型展会预计吸引几百家企业参展,将成为产业发展的新里程碑。“我们要通过展会搭建产学研平台,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李建书记表示。

从手工作坊到智能工厂,从外贸代工到品牌输出,曹子里镇的绢花产业正在经历着美丽的蜕变。“产业振兴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要实现质的飞跃。”李建书记说。如今,曹子里镇的绢花产品已从单一的装饰品,发展为涵盖家居、文创、礼品等多个领域的系列产品,产品附加值提升了5倍以上。

随着绢花产业文化园的建成和2025年即将在津举办的绢花产业博览会,这朵承载着百年匠心的产业之花,正在新时代的春风中,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正如大白马港村村民们所说:“只要创新不止步,这朵花就永远不会凋谢。”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林单丹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