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由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人民政府、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牵头制定的《青海省“江源巧姑”大通护工服务总体服务要求》(以下简称“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的出台填补了全国护工领域团体标准的空白,为护工行业发展提供了标准化解决方案,建立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服务标准体系,探索出了“标准+品牌”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据悉,该标准以“四个坚持”为核心理念,坚持民生导向,聚焦提升“一老一小一患”群体的照护需求。坚持专业引领,系统构建了母婴护理、托育照料、医疗护理、家政服务、高原康养、失能康复六大领域的服务标准体系。坚持发挥标准引领作用,通过标准化手段,探索“标准+品牌”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带动技能就业。坚持实践创新,既吸收先进经验,又充分结合青海实际,在服务机构、服务人员、服务质量评价等方面都作出了科学规范,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服务标准体系,为助力全国护工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样板,推动护工服务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近年来,大通县抢抓机遇,聚焦“一老一小一患”,创新提出大通护工全生命周期产业发展概念,顺势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探索构建了组织领导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结合市场环境、县情实际,先后出台了《“大通护工”全生命周期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关于促进“大通护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稳就业促增收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从培训补贴、就业扶持到权益保障,全方位为“大通护工”发展保驾护航。同时,构建“1个中心统筹+1个基地牵引+6个驿站辐射+N个站点覆盖”的四级服务网络,通过产业升级带动就业扩容,推动护工领域产业深度融合,打造集技能培训、劳务输出、产品供销、品牌增值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实现“一人就业带动全家增收、一业兴旺撬动多业协同”的发展格局。
青海省“江源巧姑”大通护工已经从单一的劳务输出升级为全产业链服务品牌,成为青海省劳务品牌的“金名片”。目前,大通籍护工从业人员超过8000人,月均工资4000元,在全省护工从业人员中占比超过60%。面向“十五五”,大通县将进一步完善品牌保障体系,高效运营大通护工四级组织服务保障体系,大力推进青海省“江源巧姑”大通护工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力争到2025年底,实现1.1万名以上护工务工就业。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