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南溪河畔热浪翻涌,荔枝园里青果累累。熊玉春顶着30℃的高温,骑着摩托车赶往县城参加荔枝种植管理培训。这位47岁的苗家汉子,不仅是白河乡玉辉商店的店主,还是拥有80亩荔枝园的种植大户。
2015年,新婚燕尔的熊玉春听说荔枝行情好,地头就能卖到20多元一斤,便在南溪河畔租下80亩地种荔枝。妻子陶梅在家经营小店,夫妻俩“男主外、女主内”,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去年收了15吨荔枝,卖了17万元。”陶梅笑着说,“再过半个月就有老板直接到地头收购,省心!”
事实上,像熊玉春这样的果农在屏边县不在少数。屏边县是云南省荔枝种植大县,这里海拔高、光照足、昼夜温差大、红壤富含矿物质,种出的荔枝口感清甜。目前,全县荔枝种植面积超过5万亩。荔枝已成为屏边县农民群众的“致富果”。
荔枝林。
沿南溪河溯流而上,沿途时不时都能看到郁郁葱葱的荔枝林。来到海拔800米的湾塘乡阿碑村荔枝种植基地,山顶景如画,枝头“绿甲刺猬”般的青果随风摇曳,孕育着果农们的希望。“乡里从1997年就开始种荔枝,现在已经形成了‘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去年这400亩‘妃子笑’荔枝共收入156万元。”湾塘乡乡长王超介绍,全乡的荔枝种植面积达2.6万亩。
增收致富的欢乐之余,荔枝种植户每年需要应对的问题也不少。这不,今年就遭遇了三次倒春寒,荔枝的首批花坐果率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为了保住第二批果,县里请来了省里的专家,还请来了海南省的专家,手把手传授农民群众技术,把损失降到最低,让大家吃上了“定心丸”。
在种植端下功夫,是荔枝产业发展的基础。但要推动并实现荔枝产业兴旺,带动更多的农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还需要在产业融合发展上动脑筋。得益于沪滇资金和烟草部门“农文旅三产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的支持,湾塘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计划已进入实施阶段。
远望“人字桥”。
在南溪河上游的湾塘乡牛碑村人字桥村民小组,滇越铁路五家寨铁路桥(又名“人字桥”)横跨峡谷,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其中不乏摄影爱好者和历史学者。这里是湾塘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除了旅游景点、美丽乡村、我们打造了南溪河漂流,以此来吸引游客。”王超信心满满地说,乡里正计划推出荔枝采摘专线,将荔枝林、美丽乡村与文旅线路串联起来。
摘完荔枝,再玩漂流,然后去感受“人字桥”的厚重历史,最后一边欣赏山间的落日余晖,一边品味可口的农家饭菜。夜幕降临,不妨就在乡间民宿住一晚,望望星空,听听虫鸣,进入梦乡。
郭敏的农家乐就开在“人字桥”下的小河边。“2023年,村里开始规划建设铁路博物馆、河边餐厅以及观景酒店用于发展旅游。”郭敏感慨,“这样的好机遇,我赶上了”。2024年,郭敏在自家房子里改造出了8间民宿,今年五一节期间几乎天天客满。
荔枝红了,乡村美了,农民富了,南溪河水奔流向前,这片土地上振兴事业的脚步不会停歇。
作者:杨汝丽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郜晋亮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