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9点,天津农村产权交易所(简称“天津农交所”)网站上交易数据已开始不断滚动;去年,交易所年度交易额160.55亿元,全国同行业第一。
在天津市静海区光合谷酒店大堂里,2025年天津农村集体存量资产盘活项目全国推介现场,新疆巴州农村产权交易市场负责人正与河北商会代表交换着名片,邮储银行天津分行客户经理调出着“邮储‘农牧贷’——交易鉴证版”页面等待展示,这种火热场景,恰是天津农村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生动切片。
“过去村集体资产交易像赶大集,现在有了规范市场,镇里分散的千余亩闲置土地变成真金白银。”天津市大邱庄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何志超握着刚签下的经营权合同,合同金额栏的1144499.00元,比原估值高出许多。这场存量资产盘活的盛会,正以市场化密钥,面向全国打开乡村振兴新空间。
土地流转价格指数、招商引资智慧平台等“天津方案”亮点举措如同星火,已在新疆沙湾、巴州、和田,山东垦利、禹城,青海黄南等地跨区域市场落地,推动交易规模突破7.6亿元。目前,天津已联合北京、河北共建京津冀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协同发展工作站,并建立重点项目联合发布机制,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贡献京津冀协同经验。
“阳光交易厅”里的财富觉醒
在签约仪式现场,天津农交所总经理王菲通过农交所的手机APP向记者展示着一个特殊网页——招商引资智慧平台。绿色是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红色是小站稻产业保护区、姜黄色是沙窝萝卜、玫红色是宝坻三辣……它正实时显示天津全市待盘活资产。“过去一年,我们完成土地流转46.94万亩,也给这些沉睡土地贴上区块链码的‘电子身份证’,还有价格指数这一‘晴雨表’。”她点击畜牧产业布局,宝坻区蛋鸡376.90万只、奶牛0.94万头、生猪24.43万头的数据和设施农业用地信息即刻弹出,数据一览无余。
改革能跑出加速度,离不开顶层设计的精准发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指数在全国率先运用,既要防止粮价太低损害农民利益,也要避免地价过高影响粮食生产。”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党委书记、主任金汇江表示,这一创新举措源于天津的两项重要任务——既要盘活农村资源,又要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天津市农业农村委政策与改革处处长张韬介绍:2015年天津市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健全完善我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的意见;2016年,天津市农业农村委推出《天津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管理办法(试行)》;多年来陆续推出《天津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等文件精神;2023年天津农交所又获批农业农村部试点。“我们搭建了‘三权分置’风险防控、跨区域协同等机制,让改革行稳致远。”张韬表示,“政策层面我们打通了资产确权、交易鉴证、融资授信的全链条,让‘死资产’变成‘活资本’。”
流转价格如何实现阳光透明,天津提出指数护航的方案。天津的土地流转价格指数综合了区域GDP、土地类型、区位交通等多项指标,实时生成区间价格。2024年全市46.94万亩土地实现流转;林权交易上,这一年,天津林地流转量达9.22万亩,创历史新高。
数字化革命重塑了传统交易场景,规范“指挥棒”下,天津市农村资产“活”力迸发。西青区精武镇付村的村民代表,展示手机里的小程序的村资产管理平台:村集体的财务情况、集体资产的租赁情况等随时观看。而在股权托管系统,天津市2590个村社的278.48万成员股权总价值超千亿元,如今都能在天津农交所网站查询股权价值、参与分红决策,天津农交所累计办理股权变更5583笔,分红金额达2369.3万元。
在天津市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监管核心平台,电子屏实时滚动“算—管—易—结”全流程数据。记者现场看到,村集体设施农业租赁交易在天津农交所一成交,数据即同步至市集体资产管理系统,形成动态资产卡片,改变以往“签完即归档”的传统模式。
“平台通过智能比对合同条款,对到期合同自动预警,实现交易全周期闭环管理。”天津农交所交易管理部经理霍雪媛介绍,系统已建立合同动态跟踪机制,有效防范集体资产流失风险。天津农交所配合天津市纪委监委、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开展“三资”监管整治行动。数据显示,2024年已追回历史欠缴合同款项9262.5万元,2022-2024年累计追缴2.92亿元,切实维护村集体经济权益。
金融魔方撬动发展“要素高铁”搭乘全国资源
“这张交易鉴证书,是我们的信用金牌!”在“见证即贷”的银行服务中,宁河区北淮淀镇北淮淀村的李华受让了约1000亩土地经营权项目,他举起土地流转合同感叹,最长贷款期限3年、最高贷款额度1000万元、最快放款时间48小时,“太解渴了。”
这张合同期限4年,成交价532万元的合同,通过区块链赋码的鉴证书,他在邮储天津分行获得70万元“农地鉴证贷款”,用于扩建稻米加工厂。
天津农商银行为农业经营户进行贷款。
天津农交所的网站上实时更新数据:农地经营权、集体股权等12类产权,已与天津农商银行、邮储银行天津分行、中国农业银行天津分行等10家金融机构打通授信通道,累计放贷69.41亿元。农交所基于农用地流转《交易鉴证书》,同时将流转土地信息上区块链“赋码”,推出的“鉴证贷”服务,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提供融资支持。
“农地鉴证贷是我行与农交所联合推出的惠农信贷产品,用于支付农用地土地流转价款的人民币贷款业务。天津地区经营主体,首次参与竞拍并支付农用地流转价款的客户,或已竞拍成功、续交农用地流转价款的客户,都能够申请我行的农地鉴证贷,线上申请,快速测额,非常的便捷。”邮储银行天津分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总经理边继玺介绍。
金融创新正在消融城乡信用壁垒。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东北电力第二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展示着电子保函保单:“过去竞标集体工程要压数十万保证金,现在花千元买保单就能进场。”这套“减负组合拳”已惠及930家企业,释放流动资金2.1亿元。更精妙的设计在于“数据信用池”——天津市农业农村委申报的天津市首批公共数据运营试点、天津农交所作为首批试点运营机构与银行共建的农村土地流转信用评价模型,将承包年限、作物结构等多项指标转化为授信系数,让“软实力”变成“硬通货”。
天津农交所市区办公中心已经成为跨区域“要素高铁”的调度中心。天津农交所招标采购中心经理、新疆巴州项目负责人韩永杰在视频连线中介绍:“我们在巴州开展果园地流转交易,适应当地库尔勒香梨等特色农产品种植的需求,为果园地的流转交易提供了规范、高效的服务。”
“东西部协作不是简单输血,而是帮他们造血。”天津农交所副总经理周健查看着新疆巴州的实时交易画面。“我们输出‘三个一’模式——一套制度规则、一套系统平台、一套市场体系,帮巴州建起产权市场,截至今年4月交易额突破1.7亿元。”
新疆巴州交易中心负责人崔龙感慨:“天津专家带来的不是冷冰冰的系统,而是带着泥土味的改革智慧。他们住在村里几个月,和我们一起写制度、教操作,这才是真帮扶!”
这种创新协作打破行政壁垒。政策改革处处长张韬以河北省案例详解:“他们的农村闲置资产在天津平台挂牌,成功实现交易。看似‘跨省交易’,实质是要素的精准匹配。”目前,京津冀已建立联合项目库,北京、河北帮助天津引入农业项目,天津也积极为北京和河北盘活资产。
这种“天津探索”的输出图谱正在扩展。数据显示,天津农交所已带动32个省市、超6万人次投资者参与交易,118.79亿元外来资本注入津郊田野。
暮色中的静海区大邱庄设施农业园,智慧大棚检测设备的灯光次第亮起,宛如星河落地。当每一寸土地、每一间厂房都被赋予市场身份,乡村振兴便获得了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一个持续深化的过程。”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党委书记、主任金汇江表示,“我们正通过规范交易流程,让农村集体土地、房屋等资源有序流转,为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蹚出可行路径。”目前,天津模式已在甘肃、青海等地落地实践,初步显现出激活农村要素的带动效应。这些探索为全国农村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期待未来能形成更多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林单丹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