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华武义:“组合拳”拓宽富民路

2025-05-20 18:48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刘思宇 作者:朱海洋 李增炜

五月,走进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柳城畲族镇车门村,山乡里机声正隆。当地宣森农产品产业园六条生产线全开,一辆辆满载豆制品的货车从这里开往金华各地,平均每月产值约400万元。老板张建平过去一直在外开超市,前两年被县里的招商和扶持政策所吸引,回乡投资了1亿元,立志要将宣平豆腐发扬光大。果然,这一“龙头项目”在强村富民上效果立竿见影:带动200多人就业,并让村集体年增收20万元。

这一产业园的开跑是武义产业兴村的生动缩影。作为山区县,武义受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等条件制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近年来,该县通过产业集聚、促流引流等,不断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打出了包括“强产业”促富、“置家业”帮富、“助乐业”奔富在内的一整套“组合拳”。

在壶山街道上端头村的食用菌大棚里,朵朵菌菇个大肉厚,长势喜人。得益于“菌光互补”数字化种植基地的智能温控培育,这里一年四季都可采菇,为当地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没想到家门口就可以打工,工资比之前务农增加了足足一倍多。”上端头村村民徐惠央眉开眼笑道。

香菇、茶叶、中药材是武义三大农业主导产业,为了提高产业带富能力,该县构建了“龙头+基地+农户”的共富联合体,做好“土特产富”全链发展新文章。去年,全县“茶药菌”三大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102亿元,培育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8家,年带动农户超5万人次。

未及蜜梨销售旺季,在新宅镇陈弄村,梨膏共富工坊已开始生意火爆,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源源不断。这一切,多亏了从省城归来的“梨二代”李洪杰。“去年,我们解决了本地500多吨蜜梨滞销困境,销售额300多万元。光陈弄村,就发放了10多万元工资。”为了解决卖难,他将蜜梨制成梨膏,既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又能拉长销售周期。

眼下在武义,一大批“新农人”“农创客”由城入乡,而全县打造的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各类工坊,正好让他们有用武之地。为畅通青年入乡发展通道,武义还专门整合了组织、人社等相关部门扶持政策,强化引育用留全链条政策供给落地见效目前,全县农创客队伍突破1000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破1300

对于高山深山村,怎么样让他们富起来,武义的做法则是下山搬迁,并同步谋划好搬下来的后半篇“富起来”文章。这两年,大溪口乡溪口村迎来巨变:该村底章自然村20多户农户从偏远山沟集体搬迁到了城区,居住地、身份、职业一起换;但小山村并没有冷清下来,因为又涌入了许多外来主体,有的连片承包土地种菇,有的改建旧校舍发展民宿,这些业态带来超过30个就业岗位。

对于来自底章自然村等入城农户而言,武义则在全省率先探索开展“以工代赈”工作,建立项目库,鼓励实施主体吸纳农村闲余劳动力及低收入农户参与工程建设,有效缓解山区乡镇就业岗位稀缺、用工需求零散、劳务报酬不高现状。去年,全县总共实施30个“以工代赈”项目,带动农民就业500余人,人均增收5800余元。

数据显示,去年,武义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77亿元,同比增长4.6%,排名全省山区海岛县第4;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0529元,同比增长13%,增速领跑全省。今年一季度,县里又传来喜讯: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94元,同比增长5.7%。

作者:李增炜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